
北京市通州区法院积极推进立体化智慧集约诉讼服务体系建设
本报讯(记者王蓉 通讯员王宝荣) 为建设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提升新时代人民法院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能力,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积极推进立体化智慧诉讼服务体系,全力打造“一核五翼”立案下沉新格局,完善全链条集约化诉讼服务机制,不断提升服务保障水平。7月4日,该院召开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启用暨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通报相关工作情况。
据介绍,立体化智慧诉讼服务体系包括诉讼服务大厅、网上VR诉讼服务中心、12368诉讼服务热线等多种渠道,为当事人提供“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号通办、一次通办”的诉讼服务,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全面覆盖辖区乡镇、街道。无论现场诉讼服务大厅还是网上诉讼服务中心,均可实现从法律咨询到立案,从联系法官到送达文书的全程诉讼服务。此外,当事人还可通过12368渠道联系法官、办理诉讼服务事项。疫情期间,12368诉讼服务热线共计接听来电9000余人次,为人民群众联系法官、诉讼咨询、案件查询提供及时、充分的服务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通州法院聚焦辖区群众立案路途远、交通不便等难题,推动立案工作下沉,在5个派出法庭设立立案点开展立案工作。为确保人民法庭立案窗口真正发挥实效,通州法院还加强立案点软硬件力量。指派立案工作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干警负责人民法庭立案工作,接待立案群众,讲解立案流程,办理扫描登记。同时,将诉前调解、立案、诉讼服务和速裁工作一并下沉各人民法庭,为各派出法庭配备了16名速裁法官、23名人民调解员,配齐配强审判资源,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即可参与多元调解、立案、开庭等诉讼活动。
记者了解到,为完善全链条的辅助性事务集约化管理机制,打好辅助事务组合拳,强力推动审判核心业务与辅助事务分离,释放审执工作效能,通州法院探索集约送达与排庭工作机制。从集约管理、时效管控、规范流程3个方面,科学统筹法庭使用,探索流水线订单跟踪的方式推进集约送达与排庭。2月至今,累计完成各类送达近15000次,排庭共计5000余次。集约送达工作试点以来,该院电子送达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适用电子送达案件平均缩短审理天数10天以上,有效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下一步,通州法院将持续聚焦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精准对接人民群众诉讼需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