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法学会干部的守边抗疫记
自疫情发生以来,无数的平凡英雄逆行而上,冲锋在前,为抗疫斗争贡献着自己的力量。“90后”法学会干部陈斌,就是其中一位“逆行者”。
陈斌是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法学会的一名彝族干部。2021年8月,当地疫情形势严峻,他积极报名参加守边防疫工作。在日夜驻守边境、奋力抗击疫情之余,他还帮助当地群众发展产业促进增收,妥善化解村民家庭矛盾,展现着一名法学会干部的担当与作为。
坚守管护地段边境线
2021年8月,云南疫情形势严峻,抵边村寨人员流动性大,“外防输入”的防疫任务艰巨。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守护好国家边境安全,32岁的陈斌克服孩子小、母亲体弱多病等家庭困难主动报名,成为20名“强边固防突击队”中的一员。
“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要去就去最艰苦的地方。”陈斌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去就驻守在与缅甸果敢小街接壤的镇康县勐堆乡邦东村大缅寺组。那里有2.9公里国境线,且地势险峻复杂,守边防疫工作难度高、责任重。
在边境地区做好抗疫守边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边境线上巡逻值守,走村入户宣传疫情防控政策,组织村民全员核酸筛查,协助边境派出所警务工作……都是强边固防突击队的工作日常。
守边防疫期间,为激活网格管理,他推荐选拔优秀人员担任网格长,定期追踪责任落实情况。为全面掌握抵边村寨防控形势,陈斌带领队员和群众对村子进行全面摸排并做好规范登记,确保对村里情况了然于胸。他们挨户走访村里的缅甸籍人员,宣传疫情防控措施,引导他们遵守防控政策,并做好信息核对登记。“大缅寺组防疫的相关数据做到每日更新,每周完善、每月归档。”陈斌说道。
在边境抗疫,除了任务繁重,还要面对极端气候的挑战。今年2月7日,镇康县遭遇极端恶劣天气侵袭,边境上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被掀翻,防控人员的床铺、行李、生活用品被淋湿、损毁……陈斌和队员们依然坚守在岗位上。
2021年的中秋节,陈斌是和队友在边境线上度过的。两人望着远处层峦叠嶂的山峰,心里想着各自家乡的位置。虽然很想念家人,但他们心里知道:“守边的任务最重要。”
令陈斌和队友欣慰的是,在他们无数个卡点值守的白昼、边境巡逻的夜晚之后,大缅寺组没有一人参与“偷引带”“偷私渡”,值守管护段边境线没有发生偷渡、走私、破坏边境安全设施等情况。
守边干部助产业促增收
“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群众的生产生活也不能落下。”刚来驻边的陈斌这样想到。于是他开动脑筋为大缅寺组的群众寻找促发展、促增收的门路。
村里的余大妈喂养了一百多只生态鸡,因疫情防控,集市关闭,这些鸡的滞销愁坏了她。
陈斌想起邻边的几个村都有各州、市、区(县)下派的突击队。大家在抵边村寨防疫任务重、工作环境艰苦,伙食上的营养补给也需要保障,随后他联系了村委会及乡里其他突击队:“大缅寺组余大妈家长期售卖生态鸡,如有需要可随时电话联系预订购买。”
很快,这些生态鸡销路打开了,守边工作人员的营养补给也跟上了。“阿斌干事特别扎实。”余大妈逢人便说。
在陈斌看来,卖鸡在农村是一件平常事,但群众增收无小事。作为一名驻村干部,自己有责任为民出力,帮助群众鼓起“钱袋子”。
2021年10月,正值当地经济作物香料烟种植的季节,村里有种植10亩香料烟的任务。但村子三分之二的农户都以没有农渠灌溉的水源、缺少劳动力,且种植时段与当下砍收甘蔗农活冲突等为由拒绝。 面对难题,陈斌与同行队员及村干部想方设法为居民疏通淤泥道、理顺“增收路”。
陈斌组织守边队员及村干部组建一支“助农突击队”,深入田间地头参与抢收抢种,同时,还协调村委会,对种植香料烟的农户免费使用集体农耕机。最终8户村民主动报名种植香料烟,超额完成种植任务。
守边期间,陈斌偶然得知,村上大多农户都种植有玉米、甘蔗等农作物,少量的秸秆一般也只是焚烧、当废料处理或喂养家中畜禽,余下大批量的秸秆处置成了难题。而正好村子附近的肉牛养殖场有收购大量青料的需求。
陈斌考虑到村民经济来源少,出售青料不仅可以为村民增收,同时也能壮大肉牛场养殖规模。
在征得队员和村干部一致同意后,陈斌迅速行动,去肉牛场对接“产业衔接”相关事宜,最终双方在价格和运输方面达成共识,不仅上调了收购价格,肉牛场还同意由买方提供免费运输,为群众争取到更大的利益。据大缅寺组初步统计,共出售青料百余吨,为群众增收近万元。
主动担当化解纠纷积怨
农忙时节,陈斌来到田间地头帮助群众修沟引水、栽烟收稻时,听说了村里一起持续多年没能化解的纠纷。
大缅寺组有一户6口之家,男主人叫扬大(化名),总是酗酒闹事,家庭矛盾突出,邻里关系紧张。村干部多次上门教育调解均无果,村民们也不堪其扰。
一天凌晨下起了大雨。值完夜岗回村的陈斌身心俱疲,只想尽快补觉。不料在凌晨3点多时,陈斌被村民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扬大家媳妇要自杀,人也不见了。”
陈斌即刻起床,叫上一名队员,穿上外套、带上雨具,和村民前往扬大的家。路上,陈斌了解到,此次是扬大又喝酒闹事引发了家庭纠纷。妻子不堪忍受,一时气急便拎了一瓶农药出门,想一死了之。
到达扬大家时,家里的4个孩子抱成一团缩在角落,最小的孩子在哇哇地哭,有一个残疾的孩子泪珠挂在脸上却没敢哭出声,看到这场景陈斌意识到眼下最要紧的是“救人”。
他嘱托村里负责村民安全保障的杨保长在家安抚4个小孩,控制住扬大的情绪,以免有过激行为伤害孩子。自己则和队员打着手电筒,冲进雨里寻找扬大的媳妇。
夜色沉沉,他们一边走在泥泞的乡间小道上,一边声嘶力竭地呼喊着。一路寻,一路喊,终于在村口路边的竹篷下找到了手拎农药、瑟瑟发抖的扬大妻子。
经过陈斌和队员一番耐心劝导,在他们的护送下,扬大妻子回了家。回到宿舍,陈斌辗转反侧再无睡意,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解决扬大家的矛盾纠纷。
这件事后,针对扬大较为恶劣的习性,陈斌利用所学的法律知识,以案说法,以案释法,对其进行警示告诫、普法宣传。尤其是,得知喝酒后寻衅闹事,有可能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并处罚款,扬大安静下来,表示自己今后会少喝酒,不再借酒闹事。
多年来,不少村民对扬大积怨已深,陈斌协同村干部召集各家各户村民开群众会议。会上,陈斌提出,扬大之所以经常喝酒闹事,一方面是因为他个人坏习性所致;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没有固定收入,生产生活没有保障。
“得让他有生计,有奔头,有盼头。”陈斌与扬大一家的包保责任人沟通后,提议今后让扬大一家到山上养殖场帮着管理畜禽饲养、农作物日常看护。此提议在群众大会上得到了扬大夫妇、包保责任人以及村上各农户三方的一致同意。一起长期持续的纠纷也终于得以解决。
对陈斌来说,能将自己在法学会工作的经验,用于村里的矛盾纠纷化解,实实在在为群众解忧,他感到十分欣慰满足。
如今,大缅寺组已自发组建“护村队”开展疫情防控工作,陈斌也已从边境返回临翔区法学会的工作岗位。村民们却始终记得,有这样一位在困难面前不退缩、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法学会干部,和他们一起抗疫守边,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