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第二批《委托鉴定评估规范指南》发布
本报讯(记者王蓉 通讯员刘瑾 李天佳) 近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会同北京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和造价管理协会、北京房地产估价师和土地估价师与不动产登记代理人协会、北京资产评估协会,联合召开第二批《委托鉴定评估规范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新闻发布会,总结第一批《指南》发布后的工作成效,介绍第二批《指南》编制的情况,以进一步优化首都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化司法为民举措,提高法院审判质效。
此次发布的第二批《指南》,包括工程造价鉴定、土地房地产评估和资产评估三大类36项鉴定评估事项,明确了各鉴定事项的具体含义、鉴定程序、技术标准、技术材料及要求、注意事项等,并对相关专业术语进行了具体解释。两批《指南》共涉及法医临床、文件手印、工程造价类鉴定和房地产评估、资产评估等五类常见鉴定评估类别57项鉴定评估内容,涵盖了北京法院95%的委托案件和常见类型,将在更多诉讼案件和鉴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提升法院审判质效,优化首都营商环境,提高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发挥积极作用。
北京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刘双玉介绍,自2018年起,北京高院相继建立择优选取鉴定评估机构、对机构开展考核评价动态管理、在全国法院率先建立专业机构信息“五公开”、与行政主管部门实现政务信息共享等机制。2021年9月,北京高院联合北京市司法局在全国率先发布第一批《指南》后,全市三级法院和司法鉴定机构积极宣传,广泛应用,截至今年5月底,北京法院委托的涉及第一批《指南》中法医临床和文件手印类鉴定共6750件,从当事人提出鉴定申请到完成鉴定材料提交、法院启动委托鉴定程序,周期从原来的33.2天缩短至目前的15.3天,同比缩短53.9%,委托成功率由原来的69.9%增长到目前的89.7%,增长近20个百分点,极大提升了办案质效;同时,鉴定机构在收到委托审查材料以后,受理时间也由原来的6.5天缩短到现在的2.6天,目前,一般案件法院委托成功后,鉴定机构平均用时都在30天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