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政府信息公开司法审查制度研究》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需求

——评《政府信息公开司法审查制度研究》


  近年来,相较于政府信息公开立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执行等问题的学术研究,政府信息公开司法审查的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尤其是缺乏如何基于法官视角全流程观察和审查政府信息公开案件的论著。令人欣喜的是,沈定成博士所著《政府信息公开司法审查制度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弥补了这一缺憾,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问题意识强烈,时代色彩鲜明。该书以行政争议的实质性解决为目标取向。自从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以后,行政审判实践飞速发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政府信息公开层面针对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的理论内涵和实现路径还缺乏深入系统的专门研究。2019年4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修订完善后,政府信息公开司法审查的理论必然要跟进。该书对政府信息公开司法审查如何补强行政诉讼三重目的(救济权益,监督权力,解决争议)等问题予以充分关注,认为解决行政争议应当属于法院的基本职责范畴,而保障当事人权益、监督行政机关等并非法院的独特功能,期望今后最高人民法院相应司法解释出台时注意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的有效发挥。这样的研究,除了为司法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之外,还丰富了政府信息公开司法审查的理论,为政府信息公开司法审查提供了一种务实的研究思路。

  体例结构严谨,论述主线清晰。该书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司法审查制度为中心,以政府信息公开司法审查中受理、审理和判决的推进环节为逻辑顺序,针对各个环节的突出难点,从行政诉讼的一般性到政府信息公开司法审查的特殊性,展开深入研究,提出了解决路径。其体例结构科学严谨,论述过程清晰明确,呈现了政府信息公开司法审查制度的系统性和构建路径的科学性。

  一方面,按司法审查的逻辑顺序层层递进。主要研究了政府信息公开司法审查制度的基础理论,通过对政府信息公开司法审查的含义、法律渊源、性质等基础理论研究,得出政府信息公开的可诉性是司法审查的起点。在此基础上,以政府信息公开司法审查目的为出发点,以知情权为落脚点,找出政府信息公开司法审查与一般行政诉讼在目的方面的不同侧重点。通过对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的统计分析,得出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有三个明显特征:个案标的和滥诉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涉及领域和分布地域相对集中,司法权行使结果过于保持克制。

  另一方面,按司法审查的审判程序环环相扣。研究了政府信息公开司法审查的起诉条件。结合政府信息公开司法审查原告制度、被告制度、受案范围、滥诉规制四方面展开论述。主张司法审查目的的实现,在于放宽原告资格、拓展适格被告、扩大受案范围、审慎规制滥诉,尤其在如何防范滥诉方面着墨较多。在分析可滥用申请权和滥用诉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滥用申请权的判定标准和规则问题,提出了政府信息公开中诉权滥用的司法审查原则和具体做法。研究了政府信息公开诉讼案件的判决方式。围绕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判决方式的选择问题,对诉讼请求、审查对象和审查强度等影响判决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在考察判决方式的影响因素及适用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阐述判决方式适用的具体方法,指出除了引导妥善选择政府信息公开案件的裁判方式外,作为后续工作,还要严格把控政府信息公开案件重新予以答复的限期执行,及时发送信息公开司法建议,创新发挥社会外部监督作用,用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学术观点创新,对策建议务实。该书探索了司法审查保障的构建之路,提出诸多富有针对性的观点,充分进行理论分析、辩证分析、实证探讨,体现了论证过程创新与论证学术观点创新的有机结合,提出的对策建议科学务实。

  一是视角独特。以往的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司法审查研究,整体的研究体系较为分散。尽管有不少学者试图从全方位、综合性视角对司法审查制度展开研究,但最终受制于各种因素未能实现预期效果。该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大多逻辑思维跳跃性大、章节之间逻辑关系难以自恰,无法把握论述主线;不少研究成果仅着眼于从司法审查的某个视角入手,仅仅解读司法审查过程中的某个环节或者某个部分的内容,读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审视和把握司法审查体制的全貌。比较而言,该书在政府信息公开司法审查领域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着眼于司法审查者即法官的视角,以行政诉讼目的为逻辑主线,对政府信息公开司法审查不同诉讼阶段的难点进行分析,提出解决路径。

  二是观点创新。对滥诉的规制,本质上属于对原告起诉资格的限制,要尽可能将滥诉行为遏制在受理环节。裁判阶段,就政府信息公开案件而言,除了妥善选择合适的裁判方式,引导政府信息依法公开外,还有严格把控答复限期、判决执行、及时发送信息公开司法建议、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创新发挥社会外部监督作用等后续工作有待完善及健全。

  沈定成博士的这本著作,立足于法治建设的现实问题,系统阐述了政府信息公开司法审查制度的内涵、逻辑、难题与构建之道,力求理论创新、勇于学术追求、崇尚时代特色,是一部难得的学术佳作。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