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安吉县法学会打造“余村经验”升级版

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示范样本


  近年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法学会在乡村治理工作中,凝聚法学法律力量,深入挖掘“余村经验”的实践价值,建立“余村经验”研究阵地,打造“余村经验”升级版,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路径,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示范样本。

  经过几年实践,安吉县法学会不仅推动“余村经验”入选法治浙江15周年基层社会治理“十大最佳实践”,而且助力安吉县在去年底成功获得“长安杯”。


  让“余村经验”有法可依

  安吉县余村是“两山”理念发源地,该地坚持以“两山”理念为指导,形成了以“支部带村、发展强村、民主管村、依法治村、道德润村、生态美村、平安护村、清廉正村”“八个村”为核心内涵的新时代乡村治理经验,被称为“余村经验”。

  2019年,安吉县法学会通过系统谋划,牵头八个部门、各乡镇(街道)成立“余村经验”研究促进会,县政协主席任会长、县法学会会长任常务副会长。随后成立“余村经验”研究服务中心事业机构,专配2名工作人员,通过健全组织架构,为打造“余村经验”升级版打下坚实基础。

  安吉县法学会以“余村经验”为核心内涵规范实践标准,出台《安吉县乡村治理工作规范》和《关于全面推广“余村经验”大力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实施意见》,使“余村经验”有法可依。同时理顺运行机制,规定“余村经验”研究服务中心每月召开工作例会,“余村经验”研究促进会常务理事每季度部署重点工作,县法学会每半年向县主要负责人汇报工作,以机制常态运行确保“余村经验”实践走深走实。


  “双轮”驱动深化落实“余村经验”

  安吉县法学会相关负责人告诉本社记者,安吉县法学会通过实施“理论研究”与“品牌推广”“双轮”驱动方案,从深化和落实着手,在全县推行“余村经验”。

  在法学研究上,县法学会联合复旦大学举办首届“余村经验”研讨会,建立“余村经验”研究传播文化领军人才工作室,探索开发培训课程,不断深化理论内涵。同时打造“余村经验”理论载体,创办《“余村经验”研究与实践》专刊,编纂《新时代“余村经验”的安吉实践》,推动“掌上矛调”App在187个行政村全覆盖。

  “掌上矛调”App数据与村法学会工作室和社会治理综合信息指挥室关联,实现“村警联动、村企互动、村协传动、村民群动”社会治理工作格局。村民通过实名认证和党组织逐一审核方式,只要使用“掌上矛调”App,就可以依法依规参与村级事务决策、监督和落实。

  该App开发了“依法治村”模块,纳入智慧法院、智慧检察院、智慧司法、智慧信访等平台,老百姓可“足不出户”进行法律咨询。App全透明公开各村财务收支、决议等村务信息,其中针对群众关心的垃圾分类、安全检查等问题,县法学会联合有关部门和镇政府开展线上互动讨论,及时汇总村民需求,优化村民议事协商操作链。

  为畅通村民诉求反映渠道,县法学会还设置了信访代办、社情民意联络站、矛盾纠纷调处等模块,村民通过“掌上矛调”App可直接在家进行诉求反映。村综合指挥室对诉求进行受理分流,村级法学会工作室驻村律师通过限时限人原则逐一问诊施策,跟踪调处结果。

  在此期间,安吉县法学会借助“安吉发布”“安吉政法”“安吉普法”等新媒体宣传阵地,依托“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等载体,系统推介“余村经验”和治理案例,群众知晓率达99.5%。


  “三村”联建转化“余村经验”

  据安吉县法学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深化“余村经验”工作中,法学会坚持民主法治村、善治示范村、平安乡村“三村”联建,着力将理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其中,依托社会矛盾调解中心,吸收基层派出所、司法所及行政执法所力量,建设县乡村三级法学会工作平台。

  所谓县乡村三级法学会工作平台,是指安吉县法学会在县级社会矛盾调解中心设县法学会工作站,由县法学会负责开展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在乡镇街道社会矛盾调解中心设法学会工作站,由乡镇街道负责日常工作,并选派10名法学会会员驻站轮流值班。村、社区则依托社会综合治理服务中心成立法学会工作室,由村、社区负责日常工作,安排法学会专家开展每月至少一次的业务指导,集中解决百姓诉求。通过这种三级联创方式,建立起互联互通的法学会工作站体系。

  该工作站体系整合辖区法学会会员、专职网格员、平安家园卫队等群防群治力量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摸底工作,每天固定1至2名法学会会员负责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协助本级社会矛盾调解中心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与此同时,建立法学会工作站信访代办机制,组建“专业代办”团队。通过上门揽件、平台委托代理等形式,为群众提供委托代办、主动代办、指定代办等服务,实现“包整理、包反映、包反馈”“一条龙”服务,解决群众不会访、无序访等问题,打通法治服务“最后一公里”。

  安吉县法学会广大会员依托法学会工作站,面向群众开展法治宣传,深度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提升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率和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同时,会员们在工作中注意将法治教育与调处化解相结合,信访代办与普法宣传相结合,通过在矛盾调处中宣传法律法规、在信访代办过程中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群众法治意识,使该县信访批次和人数明显下降。

  安吉县法学会联合县委政法委,将乡村善治纳入平安考核,突出亮点培育,以品牌引领全县乡村善治。其中,余村的村民说事平台“两山议事会”下设“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健康生活会”“红白理事会”4个组织,吸纳老党员、村民代表、妇女干部、法律专家等参与议事和矛盾调解等。为在全村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两山议事会”充分听取民意,提出方案,村委会发放倡议书、设立“双禁”警示牌、挨家挨户上门宣传、提供替代服务,“禁售禁放烟花爆竹”最终在村民代表大会上通过。此外,还有高禹村“五个所有”构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格局,横溪坞“四个不出村”探索乡村治理新样板,鲁家村“三化路径”实现乡村振兴领跑新蜕变等。这些有效的创新探索,推动了社会调解和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据统计,截至目前,安吉县已建成国家级民主法治村(社区)5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60个,整体建设走在浙江省前列。

  “通过打造‘余村经验’升级版,实现了乡村治理从碎片化到系统化治理、从局部性治理到全面性治理、从综合治理到精细治理的三个转变。在全县建立了类似生态系统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形成了村规民约,构建了多元互动、协调合作的新型社会关系,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了生动范例。”安吉县法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