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珲春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李玉国的“抗疫日记”
坚守疫情防控一线,跑出消杀“加速度”
4月1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宣布,自2022年4月1日11时起对珲春市的两个封控区解封。至此,珲春市所有封控区、管控区全部解封解控。
解封消息传来,珲春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李玉国丝毫没有松懈。因为对他来说,工作还没有结束。
自3月6日李玉国担任珲春市疫情防控消杀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以来,他就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他组建了一支由多名快递小哥、出租车司机等“能人”组成的消杀专班,并主动负责所有高风险点位的消杀工作。
此外,李玉国还创新工作方法,建立“消杀任务回执单”制度,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与群众发生矛盾冲突的可能性,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认可。
选拔“能人”,跑出消杀“加速度”
疫情就是命令。在接到任命后,李玉国第一时间想到,快递小哥、外卖员、出租车司机等最了解珲春市的地理位置等情况,可以带领工作队精准、快速地到达疫情点位,实现早消杀、早防护,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于是,经过筛选,共挑选出89名消杀志愿者。其中35人组建为5个“突击分队”,进行了清晰分工和责任明确。如“突击1队”主要负责“有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的家庭”和“隔离点阳性房间”危险系数相对较高场所的终末消杀工作。其他志愿者组成“消杀大队”,负责重要场所的预防消杀工作。
此外,根据流调信息,李玉国还对重点消杀点位、区域进行了划分和确认。全市共确定“有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的家庭”42个,“疫情风险点”161个,封控区30个,强化了乡镇街道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
参加抗疫工作期间,“连轴转”是李玉国的工作常态。白天,他负责协调消杀相关的各项工作;晚上他则负责归档各种相关材料和数据,常常工作到深夜甚至凌晨。
“消杀了几个风险点位,消毒液用了多少,目前有多少环境监测样本呈阳性的房间,封控区域整体情况怎么样……这些情况都需要当天一一归纳整理,以便第二天更好开展工作。”李玉国说。
李玉国还按照“一户一档”的工作原则,将每个重要点位消杀的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确保不少一家、不漏一环,让消杀工作万无一失。
化繁为简,创新“消杀任务回执单”制度
每天繁重的工作,也让李玉国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为一名“消杀专家”。
“要消杀的房间内,所有可视的织物,包括衣物、床单、被罩,以及冰箱里的冷冻食品等,都要进行彻底消杀(征求同意作为医废处理)。所有的墙,两米以下的范围都要进行消杀,做到不留死角。”谈到消杀工作,李玉国侃侃而谈。
进行消杀工作时,有时会不可避免地对群众的财产造成损失。李玉国还特别对志愿者们强调,“对房间内的贵重物品,要尽可能使用酒精擦拭,避免损坏。”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因为消杀工作可能带来的矛盾冲突,李玉国还首创了“消杀任务回执单”制度,主要内容是“一同意,五到位,两确保”,即房主(店主)同意消杀;钥匙(或开锁)到位、社区人员到位、辖区民警到位、消杀专班到位、过程评价人员到位;当天的“消杀任务回执单”确保当天完成、消杀的点位按照终末消杀标准确保到位,加快了疫情消杀的步伐。
李玉国告诉记者,这样的制度可以充分征求房主的意见,同时在辖区民警的见证下进行消杀,也可以最大限度实现消杀工作的公开化、透明化,减少不必要的争议和冲突。
随着珲春市封控区、管控区全部解封解控,李玉国的工作比之前也轻松了一些。不过,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回家的李玉国,在消杀工作尚未完全结束前,也仍是“归期未定”。
但李玉国对此毫无怨言。“既然选择‘逆向而行’,就要勇于担当。防疫工作人人有责,消杀工作就是我的责任,我要‘医治好’我的城市。”李玉国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