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法院创立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新机制

“1+6法治同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4月12日,在北京市大兴区天宫院街道,一群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手拿清扫工具,拾起绿化带里的垃圾,帮助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摆正杂乱的自行车……小区环境焕然一新。

  这些志愿者是大兴区人民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党支部和天宫院街道机关工委党支部的成员。自“1+6法治同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机制实施以来,两方党支部每月设定一个党建活动主题,结合法院与街道的重点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共建活动。

  天宫院街道党政办主任任春红说,该机制运行后实现了“三有”,即有平台、有载体、有成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化解矛盾第一道防线作用,推进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进一步帮助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被任春红称赞的“1+6法治同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机制,是大兴法院为更好服务保障辖区发展,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而推出的创新机制。

  大兴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尹凤云介绍,该机制以“一镇街一支部”党建共建为引领,以“一哨点、一法官、一订单、一课堂、一活动、一通报”为抓手,立足司法需求,创新供给形式,注重强基导向,突出因地制宜,多维度、深层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努力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基层治理工作格局,促进社会矛盾源头预防、多数纠纷前端调处、成讼案件实质化解。


  “一镇街一支部”,形成有效治理合力

  根据大兴区14个镇6个街道、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街道及临空经济区的重点工作需要,大兴法院7个人民法庭党支部和院机关11个党支部按照业务管辖区域、领域和职能精准对接镇街、临空经济区,与其党组织结对共建,签署党建共建协议,挂牌“兴法治共建基地”,建立常态化信息交流、情况反馈机制。

  “目前,大兴法院18个党支部均已与辖区镇街或临空经济区精准对接、全面覆盖,点面结合的党建共建体系已经形成。”尹凤云说,“一镇街一支部”以党建引领统筹组织互促、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发挥合力切实解决治理难题。各支部作为机关党委派驻的联络支部,在党建共建工作开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大兴法院还鼓励各党支部、党小组结合各自职能特点,充分发挥优势,打造务实管用、特色鲜明的党建品牌。以党建引领为导航,持续向村(居)、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学校、其他社会组织等延伸法治触角,深化该院“一轴多翼”妇女儿童维权机制、劳动争议“五方联动”化解机制、交通事故纠纷“一站式调解+司法确认”工作模式、商事纠纷“衍生案件治理”等机制建设,促进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和化解。其中,立案庭党支部创立“向阳而生 为民而动”党建品牌,按照与基层党组织实现二级对接以及“一月一主题”的共建思路加强与天宫院街道的联系,目前已开展共建活动3次,突出党建引领,突出服务基层,深受基层欢迎。


  “一镇街一哨点”,及时响应风险预警

  大兴法院在辖区每个镇街设立一个“哨点”,定期主动对接“吹哨报到”,织密治理网格,实现纠纷信息互联互通,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提高对社会矛盾的预警能力。同时依据镇街定期总结通报的群众诉求高频问题,协助镇街依法稳妥推进专项治理工作。

  尹凤云表示,“一镇街一哨点”是对接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一号响应”的重要工作机制,可以快速精准回应各类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提出的司法需求。

  随着实践积累,“一镇街一哨点”的双向作用发挥更加明显。“镇街遇到高频问题,需要给予司法帮助,我们就前去报到。同时,法庭也是特殊的吹哨人,如果在立案中遇到可能引发群体性诉讼的案件,也可以向镇街反映。”尹凤云表示,“一镇街一哨点”纵向联通“镇街-村居-网络”,横向联通综治中心、派出所等职能部门,实现了资源有效调度,纠纷多元解决。

  此外,大兴法院还建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且涉及面广、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重大决策事项,“哨点”及时联络专业法官参与法治风险评估。并以“镇街-哨点”为抓手,护航辖区重大治理任务,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工作,加强公共安全防控,为平安大兴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一镇街一法官”,立体解纷全链处置

  据尹凤云介绍,“一镇街一法官”以员额法官为支点拓展法治触角,助推培养“基层法律明白人”,增强每一个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实现多方参与、多元共治、多点联动。

  在具体操作上,大兴法院以党员法官作为主力军,从每个支部选拔一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好的员额法官保持对接镇街的常态化工作联系;积极带领党员法官助理共同办理“一镇街一法官”工作事务;同时配置司法诉讼志愿者,发挥其“地缘优势”,配合法官联系镇街。此外,法官还定期对基层调解组织、村(居)委干部、人民陪审员、综治网格员等进行业务培训指导,发挥多元合力,确保联系工作稳定不断档,促进矛盾纠纷的及时发现、有效防控、高效化解。

  在法院队伍人才培养方面,“一镇街一法官”在实践中也进一步锻造了青年干警的群众工作能力,让过硬法治队伍确保联系纽带更加坚强有力。


  “一镇街一订单”,提供精细司法供给

  在“1+6法治同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机制之下,大兴法院定期走访、深入调研各镇街司法需求,明确个性化“订单”内容,为他们提供专属法律“服务包”,结合重点工作,开展“法律体检”。

  以开发区人民法庭为例,辖区内高精尖企业云集,劳动争议类案件量大。为促进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与法院审判形成有效衔接,提升劳动争议纠纷诉源治理效果,开发区法庭与开发区仲裁机构建立裁审衔接机制。一方面,定期开展裁审衔接会,沟通分享经验探索和亮点举措,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等类型案件的裁判规则进行研讨,合力推进诉源治理工作。另一方面,建立联络员机制,实现信息实时互通,及时对接需求,进一步提高仲裁和审判质效,切实发挥争议处理仲裁前置的优势和司法引领保障作用。

  “‘一镇街一订单’,以服务大局为指引,准确把握全面建设新大兴新国门的法治需求,找准人民法院工作的切入点。”尹凤云说,大兴法院通过强化府院联动机制、联席会议等方式,及时充分了解政府部门在推进重点工作、重大工程项目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努力从源头上防范法律风险和矛盾纠纷,并为村规民约、自治规范、行业惯例提供法律意见,强化风险防控。


  “一镇街一课堂”,主动拓展宣传阵地

  大兴法院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与结对单位构建常态化普法合作模式,在各镇街设立“兴法治讲堂”,整合全院资源组建“1+6法治同行”普法宣传队,针对未成年人保护、劳动争议、婚姻家庭、合同履行、物业供暖、消费者权益保护、依法行政等不同领域设置专门宣传员,协同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并结合不同的时间节点和群体需求,开展各类主题普法。

  此外,大兴法院还注重用好巡回法庭、示范庭审课堂,打造“庭后一刻钟”,推动以案普法、以案释法;发挥好“法院开放日”“蔷薇课堂”“法治夏令营”作用,以零距离互动增强普法实效;围绕“法律十进”工作,聚焦针对性上门送法,为企业提供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解读;针对依法行政、基层治理方面的问题开展集中授课,提升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水平;关注人民群众司法领域急难愁盼问题,向社区居民开展法律大讲堂,发布涉诉法律风险提示手册。


  “一镇街一活动”,联动共治巩固成效

  据尹凤云介绍,“一镇街一活动”是聚焦涉及辖区社会和谐发展、平安建设的重点领域,是发挥德治教化作用,在疫情防控、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常态化扫黑除恶、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主动作为。

  主要包括开展带案常态回访活动,坚持以上门为主,综合运用电话、电子邮件等回访方式,全面了解案件判决执行情况和意见建议,及时解答当事人疑虑。开展重点群体法治教育活动,彰显司法温情,加深与妇联交流合作,深化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加强与共青团的联动协作,增强青年人文关怀,联合司法行政机关、检察院、公安机关、社区矫正机构等,做好矫正对象教育工作。同时,开展主题联谊活动,搭建文化共建平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无讼”等传统文化智慧。

  此外,为保障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兴法院迅速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先后派遣25名干警参与机场转运,全院766人次以“双报到”方式下沉社区防疫值守,为区域疫情防控贡献力量。同时组织调研涉疫劳动争议案件、房屋租赁合同案件等重点领域法律问题,为镇街提供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法律指引。


  “一镇街一通报”,司法参谋全程护航

  大兴法院积极运用司法建议方式,以审理辖区内诉讼案件为切入点,从中发现潜在的基层社会治理风险点,积极向相关单位发送司法建议,发挥司法指挥棒作用,助力政府机关依法行政,企业、行业规范发展。

  “一镇街一通报”即着眼于辖区的长期稳定发展,向治理主体、治理对象通报治理过程中的问题、风险,提出治理建议,以求形成广泛的治理合力与科学的治理体系闭环。

  今年以来,大兴法院已收到来自行政机关、学校、企业等单位的多份司法建议回函。其中,刑事法庭在审理一起诈骗案件时,发现某学校存在外聘教师聘用审查、管理不严等问题,对“平安校园”建设产生一定负面影响。经合议庭评议决定向该校发送司法建议,防范类似情况再次发生。该校收到司法建议后积极与刑事法庭沟通联系,并回函反馈相关情况,根据司法建议内容对问题进行剖析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