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标准化探析

  2021年9月印发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提出,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流动配置机制,支持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自主设立知识产权一级学科,推进论证设置知识产权专业学位。2021年12月发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提出,增设知识产权专业学位,这回应了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如何科学设置知识产权专业学位,加强专业学位知识产权研究生人才培养,值得探讨。


  设置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的必要性

  从社会需求上看,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数量有待提高。进入新发展阶段,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的作用更加凸显。据教育部网站公布数据,自知识产权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以来,我国已有100余所高校设立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在本科层面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占比仍比较小,这一比例的人才规模难以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和高新技术的高质量快速发展。(见苏平、赵怡琳著《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企业知识产权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研究》,载于2020年第7期《知识产权》)。因此,亟须进一步提高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数量、质量。

  从学科设置上看,知识产权作为二级学科方向培养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多数高校是在法学一级学科下设知识产权(法)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少数高校则是在管理学学科下招收知识产权管理硕士研究生。以二级学科方向为主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空间。一方面,难以实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知识复合要求;另一方面,招生数量十分有限,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队伍规模和数量存在不足。因此,独立设置知识产权专业学位十分必要。独立设置知识产权专业学位,既符合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趋势,也可为大幅增加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规模提供制度基础。


  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标准化探索

  独立的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应该如何设置?或者说,标准化的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应如何构建?可从三方面探索。

  着眼于知识产权人才的知识复合属性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产权人才是一种复合型、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所谓复合型,是指多学科的知识复合,文理的知识复合、法学与经济管理的知识复合,其体现的是新文科育人理念。因此,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必须体现知识复合属性,知识复合属性可以通过设置交叉学科的融合培养来实现。因此,在学科结构上,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应由二个以上的不同学科所构成,可以由法学、理工科、经管等学科构成,且法学学科必须是基础学科,因为从知识产权概念看,知识产权是一种“产权”,这意味着知识产权首先要在法律上界定其性质与地位。其他学科可以根据各个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或特色学科来选择一个理科学科或一个工科学科或管理学科,如生命科学、生物医药、材料科学、电子信息、管理学等。这样就可以构成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知识复合和交叉学科的属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回应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要求。

  着眼于知识产权作为交叉学科设置课程体系。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应定位于交叉学科,其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体系或学位课程体系应体现交叉学科性质。在整体制度设计上,可参考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方式设立,学位基础课程为14门,核心课程体系包括法学类课程,如知识产权总论、专利法、知识产权检索、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竞争法、国际知识产权法、欧美知识产权法等;理工科类课程,如科技知识产权、人工智能知识产权、生物医药知识产权、电子技术知识产权、信息技术知识产权等;管理学类课程,如管理学原理、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投资、知识产权评估、知识产权经济学等。同时,核心学位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以根据学生的本科专业是知识产权专业还是非知识产权专业的情况进行调整,如本科为知识产权专业的硕士学位人才培养方案中,法学类和理工科类或经管类等学科方向构成的课程比例为各占50%。如本科为非知识产权专业的,法学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比例可以调整为3:2或3:1,因为其已经在本科阶段具备理工科或管理学科等相关学科知识,研究生阶段则需要补足法学知识。这样设置的课程体系可以有效实现法学、理工科与经管等学科的知识复合。

  着眼于知识产权人才的实践性,构建产教融合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实践技能是知识产权人才的必备技能,高质量的知识产权人才应在知识产权申请、运营、管理与保护等全链条中发挥作用。知识产权课程,如知识产权的申请授权、知识产权检索、知识产权诉讼等,都是实务性很强的课程,这需要有经验的实务专家进课堂授课。可邀请既懂科技前沿知识又懂具体知识产权实务专家,开设人工智能知识产权、生物制药知识产权、信息技术知识产权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知识产权课程。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实务专家授课课程数和课时比例,明确实务专家占知识产权师资的比例。此外,可以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推进产教融合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增强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实践技能。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知识产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