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保健品“坑老”乱象需标本兼治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注重养生和保健,保健品市场欣欣向荣。与此同时,上门推销、组织活动,虚假宣传夸大保健品功效,诱导和欺骗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情况屡屡发生,轻则导致老年人钱财受损,重则危害老年人生命健康,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家庭和谐。(4月15日《法治日报》)

  据相关机构调查,我国每年保健品销售额高达2000亿元,其中老年消费者占半数以上,而其中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夸大功效的现象。尽管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报道常见诸报道,但依然不断有老年人跌入陷阱,不能自拔。前几年,最常见的是派“专家”免费义诊,夸大宣传产品“进口、专利、高科技”等特点,赠送鸡蛋粮油等招数。这些年,又有了送原始股、免费旅游、“陪聊”谈感情等套路。面对各种各样的感情推销术,老年人防不胜防,一旦“中招”往往谁的话都听不进去。

  此前,央视曝光了全国多地打着“健康讲座”的幌子,打温情牌,与老人建立感情,然后销售无资质的保健品的案件。据记者调查,一盒对外售价3980元的蜂胶胶囊,进价只有65元,利润高达60多倍。而在我们身边,同样有很多向来舍不得花钱的老人,却曾经或正在陷入保健品的深坑中难以自拔。

  这些年保健品一直都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不少老人健康意识虽然强,但辨识能力有限。一些不法厂商为追逐高额利润,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推销产品,违规宣传产品功效,误导和欺骗消费者。

  平时省吃俭用,买起保健品却一掷千金。老年保健品市场乱象的背后,需要监管部门标本兼治。一方面,建立食药、工商、质监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尤其是推动基层联合执法形成常态,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通过设立投诉举报点、发放宣传材料、发布消费提示、公布举报投诉电话等方式,揭露不法经销商的各种欺骗手段,促进经营者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引导,围绕老年人活动地点,抓住老年人晨练、买菜购物和接送学生的时间段,宣传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正确的消费方式,引导老年人理性消费,提醒老年人远离非法营销,提高老年人的防范意识和维权能力,有疾病及时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

  社会共治是解决保健品“坑老”问题的重要手段,新闻媒体应加大对违法违规经营保健品问题的监督曝光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督促和引导保健品经营者诚信守法经营的舆论导向。子女要加强对老年人的关心,尽可能抽时间陪伴老人、常回家看看、定期带老人去正规大医院进行全面体检,让其充分感受到家庭的和睦温馨,降低老人的失落感和孤独感。遇到问题时,要耐心、积极地和老人交流,使他们感觉到安全,从而破解老年人保健品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