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业戴口罩“入法”让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餐饮服务从业人员戴口罩“入法”很有必要,是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的有效举措,有利于加强餐饮从业人员健康管理,为消费者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近日,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河南省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佩戴口罩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适用范围、主管部门、从业人员佩戴口罩规范、餐饮服务提供者义务、处罚标准等作出了明确说明。(4月10日《工人日报》)

  据报道,河南省从事餐饮服务的人员在工作期间必须按照要求规范佩戴口罩,否则将处罚款。今年7月1日起,河南餐饮服务从业人员戴口罩“入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佩戴口罩将成为法定义务。

  对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佩戴口罩进行规定,一直以来大多是在行业规范层面进行要求。此次河南省是以立法形式明确要求餐饮行业相关人员佩戴口罩,是以法治保障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重要举措。《规定》全文9条、1121字,通过“小切口”对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佩戴口罩予以规范,在立法形式上化繁为简、短小精悍,在内容上具体明确、操作性强,意义重大。

  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都在强调餐饮从业人员必须佩戴口罩,但个别地方落实的效果有待提升。有的餐饮从业人员没有养成佩戴口罩的习惯;有的佩戴不合格的普通口罩、长时间不更换口罩;有的不规范佩戴口罩,口罩戴在下巴上等,由此种种导致佩戴口罩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餐饮业从业人员戴口罩“入法”极其必要,是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的有效举措,有利于加强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健康管理,为消费者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近两年来,一些地方纷纷推动戴口罩“入法”。2020年12月,北京市发布的《餐饮服务单位从业人员健康管理规范》,明确从业人员需要佩戴口罩。2021年2月,福建省施行《福建省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佩戴口罩的规定》,这是全国首个对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佩戴口罩的专项立法。餐饮行业对卫生条件要求高,且餐饮从业人员众多,在日常工作中与食品、消费者均有亲密接触,容易成为病毒细菌的“二传手”,需要高度重视,严加防范。戴口罩是很有必要的防范措施,科学证明,规范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阻挡飞沫,预防病毒传播,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要求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佩戴口罩,就是让广大消费者吃得安心放心。

  餐饮行业戴口罩“入法”,可以让病毒不能“入口”。福建、河南等地针对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佩戴口罩出台地方性法规,不仅针对性更强,而且法规的刚性约束力显著提升。餐饮服务从业人员戴口罩“入法”,是基于疫情防控、保障消费者健康、保证食品安全等方面考虑,从源头阻断病毒的传播路径。餐饮企业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按照相关法规将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佩戴口罩的规定纳入企业规章,并对口罩的采购、规格予以细化,落实内部人员的核查、纠错、处罚等措施。相关部门要加强戴口罩“入法”宣传,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有针对性的宣传,让戴口罩成为餐饮服务行业的自觉行为,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履行监督权,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规实施后还需要严格执法,对未佩戴或不规范佩戴口罩者,依法严肃查处,防范“戴口罩立法”沦为摆设。同时应该看到,餐饮服务业人员戴口罩“入法”具有必要性,各地可以结合实际借鉴探索,进一步提升餐饮服务卫生水平,更好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