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塑料制品使用“反弹潮”

  商铺里售卖可降解塑料袋,奶茶店换上可降解吸管,外卖软件增添“无需餐具”选项……一年多以前,堪称“最严限塑令”的《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正式实施,百姓日常购物就餐也因此发生许多变化。但记者近日走访发现,被明令禁止的塑料制品“重出江湖”,一些商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塑料滥用乱象反弹。(3月28日《北京日报》)

  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这条被称为“限塑令”的规定被认为是迈出了减少塑料污染的一大步。2020年,国家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再次明确监管部门要依法查处生产、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和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等行为,还要求加强对商品零售场所、外卖服务、各类展会活动等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的监督管理。伴随着国家发改委文件的出台,各地区积极开展塑料污染治理行动,不少地方相继颁布实施“最严限塑令”,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同时也要警惕,近段时间,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使用悄然回潮。

  被明令禁止的塑料制品“重出江湖”,成本增加是主要原因。同样尺寸的吸管,一次性塑料吸管的购买成本比纸质吸管便宜一半多,选择低成本的一次性塑料吸管成了不少商家的首选。另一个原因是鼓励使用非塑料制品对于不少消费者来说意味着不方便,如各地都鼓励外卖平台在点单环节设置“无需餐具”选项,多个平台也纷纷上线这一功能,但现实中大多数商家为了避免用户误点“无需餐具”导致进餐不方便进而产生后续纠纷和“差评”,即使看到“无需餐具”通常也会提供餐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非塑料制品在使用过程中,纸质吸管因为容易泡软变形,被众多消费者吐槽,不少饮品店权衡利弊之后,又悄悄用起了塑料吸管。不难看出,对比纸质吸管等代用品,以塑料吸管为代表的塑料制品有着价格低廉、使用方便、质量坚挺等优点,力压其他替代品,塑料制品“重出江湖”也就“顺理成章”。

  塑料制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有目共睹。由于长期难以降解,塑料不仅污染土壤、水体,还会以微粒形式进入动物体内,甚至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因此,限制塑料制品成为各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方向之一。必须承认的是,随着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外卖服务日益普及,国内从源头治理塑料污染面临新的挑战。尽管全社会公认塑料制品有众多弊端,但由于产业惯性和公众使用习惯的养成,“禁塑”很难毕其功于一役。各级部门既要意识到“限塑”的必要性,也要认识到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综合工程,不仅要制定从源头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政策,也要大力鼓励兴建替代品生产项目,提升替代品的生产能力与质量,降低替代品价格,促进塑料制品的易回收、可循环、减量化。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逐步培养起用户乐于使用可降解替代品的习惯,坚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为遏制塑料制品滥用,趟出一条管用有效的新路,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