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牌调解员”徐晶:在线解决跨境纠纷
自今年1月香港新一波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河之隔的深圳各界在各自领域用不同的方式全力支持香港抗疫。疫情之下,广东省深圳市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发挥“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助力香港特区调解员在线工作常态化,跨境纠纷化解工作“不暂停”也“不减速”。身在香港的前海法院特邀调解员徐晶一直“在线”坚守岗位,2022年1月至3月接收调解案件12件,帮助当事人高效化解跨境纠纷。
自2016年受聘成为前海法院的特邀调解员以来,徐晶参与调解案件超过500件,调解成功率达30%,帮助不少外当事人便捷地化解纠纷。2018年,她被评为前海法院“金牌调解员”。
“调解是一份平凡却有社会价值的工作。作为一名香港特区特邀调解员,我有一种使命感,想让更多人知道,调解是能够真正为当事人解决争议的方法。同时,我也想将香港在跨境商事调解的方式方法带到内地,促进内地与香港在调解规则、调解理念上进行互融互通。”徐晶说。
深港携手化解矛盾纠纷
近日,徐晶接收了一件涉港民间借贷纠纷,原告陈女士与被告之一的陈先生是内地居民,另一被告谭女士则是香港居民。因双方是亲戚,陈女士曾经代陈先生偿还过121余万元的借款,由谭女士为借款担保。但借款到期后,陈先生并未还钱,双方协商未果,陈女士诉至前海法院要求陈先生和谭女士偿还借款。
为了避免被当事人误认为是“电信诈骗”,给调解工作增加“难度”,徐晶通过“深融多元化平台”收到案件后,通常不会用香港电话直接拨打内地当事人手机进行联系,都尽量用微信进行联络。
几番周折后,徐晶终于联络到三位当事人,但是,当事人的回应却并不积极。通过多日的联系互动,当事人才配合调解员建立了调解群组。为了让两位被告更加便利地获取案件资料,徐晶悉心引导两位被告注册使用“深圳移动微法院”。被告之一的香港居民谭女士,注册的手续需要多几步人工审核,但在徐晶的耐心指导下,完成了注册手续,成功接收到案件资料。
通过前期的充分沟通,接下来的调解工作就水到渠成。根据双方意见,徐晶先草拟好了调解协议框架,供双方参考讨论。调解过程中,谭女士觉得自己是债务担保人,有很多疑虑和想法。徐晶又再度开展“背对背”调解,多次单独沟通,消除谭女士的疑虑。后面通过多轮群聊协调,当事人初步达成调解协议。最后,徐晶协调当事人使用“深圳移动微法院”视频调解,在线确认并签署了调解协议。
“打破当事人因对不同法域不了解而产生的抵触情绪是最难的。”徐晶说,从事商事调解十几年时间,她也累积了一些沟通的经验,每次能帮助当事人解决跨境商事纠纷,她都感到高兴,“我能理解他们奔波在深港之间不容易,能帮他们用各自熟悉的方式消解法律的误区,共赢、高效、便捷地解决纠纷,不但化解了矛盾,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距离。”
“智慧法院”带来调解新途径
疫情发生之前,徐晶是“深港直通巴士”早班车的常客,几乎每周都要去几次前海法院。只要早上安排有案件调解,她必定要6点从香港出发,8点半左右到前海法院,为主持案件调解做好准备。
如何为当事人安排适合的调解时间和步骤,调解中注意当事人的情绪管理、促进当事人有效沟通,适时为当事人提出可行的和解方案等,这些都是一个专业的调解员日常开展调解工作的重点。但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这些调解技巧的运用又有了新的方式和方法。
“疫情发生后,前海法院的智慧法院显了‘神通’,推进在线调解成为一种常态。调解的工具变成了手中的一部智能手机,我在香港的办公室就能完成全部的调解工作。”徐晶说,疫情过去后的时代,在线调解将成为国际商事调解的必然。这样才能不断应对时代的需求,更快更好地帮助当事人解决跨境纠纷。
徐晶介绍说,因为疫情的阻隔和跨境调解的需要,现在的调解工作都在线上处理。在联络案件当事人或代理人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域不同的线上通讯习惯,采用不同方式搭配与当事人及代理人建立最适合的联络方式。“搭建起一条让当事人方便又信赖的联系渠道是调解工作开展的第一步。”
疫情防控期间,调解员与当事人没有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徐晶认为,调解员一定要把握好线上沟通的节奏。无论是频率、内容和情绪都要做好管理,这样才能弥补不能“面对面”、没有表情和语调辅助而缺失的亲切感和真诚度。
“我们香港特区特邀调解员,在前海法院一般都是处理涉外或者涉港澳台的案件,不少当事人是在境外,在和他们建立起沟通渠道之后,需要比较耐心地指导他们注册使用‘深圳移动微法院’小程序,让他们了解到这个小程序能更高效、安全地辅助他们完成案件处理,保障他们的合法利益。”徐晶说,熟悉内地法院的线上办案工具,能更加方便地记录和保存每次调解工作的流程和重要节点,便利自己总结学习的同时,也是契合了司法大数据时代对案件管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