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淼:“闪闪发光”的执行法官
在同事眼中,执行法官就应该是王淼这样的,是“闪闪发光”的。
今年50岁的王淼,浓眉大眼,身板笔直,穿上法官制服更显神采奕奕,俨然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老”帅哥。其实这个年轻“老”帅哥已经在法院系统奋斗多年。1993年,王淼就进入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法院工作,先后在法院的综合岗、民事审判岗等岗位历练过。
2011年,王淼成为一名执行法官。十余年来,在执行岗位上,他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如今,他成为了同事眼中“闪闪发光”的执行法官。
换位思考给当事人带来安全感
“执行是保障司法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在王淼看来,每一个案件都是在解决一个问题,关系到每个当事人切身的利益,关系着家庭的和谐,甚至是社会的稳定。因此,绝不能看案件标的大小而区别对待。
前不久,因快速追回建设工程款,他又收到案件当事人邮来的“尽心尽责、执行神速”“依法为民做主、执行为民解忧”的锦旗。这些年,王淼团队收到不少致谢锦旗,这一面面锦旗背后蕴含着整个团队为做好执行工作付出的心血。
前两年,王淼团队承办的一些案件走到了强制腾退阶段,这些案件的难度让团队成员忧心忡忡。
“法官也是人,是普通的老百姓。”王淼说,法官的这身制服更多地代表职责,而不是权力。在执行工作中,王淼习惯性地换位思考,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探寻案件最好的解决方案,尽量平和解决老百姓的问题。
为此,王淼带领团队成员走访涉案当事人,摸排情况,设身处地地说理沟通。
怀柔法院法官助理胡湘楠回忆,那段时间,王淼几乎每天的微信步数都超过两万步,不厌其烦地跟案件当事人沟通。她听到王淼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咱们都是老百姓”。
正是这种换位思考,给当事人带来了安全感。“有一家一直不愿意腾退,也不想跟人交流。但后来他们相信淼哥,愿意跟淼哥沟通。”胡湘楠说,王淼在执行工作中,跟老百姓换位思考已经成为他的常态。
“换位思考一定是真心的,因为最终都会走到解决方案上来,只有真心办事才能为双方争取最大利益,当事人也能换位为我考虑,互相信任,最终达成共识,把案件办成铁案。”王淼说。
办案不能沉迷于经验
王淼是一个思虑很重的人,遇到当事人不履行判决时,脑子里会一直绷着一根弦儿。他的精力都消耗在每个案子的特殊情况、不同线索等这些具体的问题上。
虽然王淼已有十余年的办案经验,但是每一次执行都不轻松。“执行案件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有一次刚到强制执行腾退案件现场,法院工作人员就觉得不对劲,在大家还没反应过来时,王淼飞速跑过去摁倒行为过激的当事人。“当时万分惊险,幸好淼哥经验丰富又反应敏捷。”胡湘楠说。
也有容易的时候,是靠王淼的“颜值”取胜的。一位当事人收到执行通知书,前来法院执行局询问情况。王淼正耐心解说时,这位当事人就决定履行,“我看你长得挺帅的,一看就是好人,我把钱交了吧。”这让王淼哭笑不得。
当被问到保持年轻帅气又有精气神儿的秘诀时,王淼说自己喜欢跑马拉松。在这件事上,同事们也能看到王淼浪漫的一面,因为他会在特殊节日跑特殊的公里数,比如七夕节跑个7.7公里,国庆节跑个10.1公里。
在执行岗位十余年,为了调查案件,王淼坐过陕西小镇的三轮车,踩过河北丰宁的牛粪,冬天南下江苏挨村找人,与“失踪”老板的司机混成哥们儿……他很少抽烟,也能在满是烟雾的房间里与村民们话家常、找线索。
多年来,王淼坚信,办案的十八般“武艺”不是与生俱来的。为此,他一直在学习进步,关注最新执行动态,研究执行理论。1998年,王淼到了汤河口法庭,这是怀柔法院新人干警普遍需要经历的一步。在那的两年时间,他深受怀柔法院副院长孙吉旭的影响和激励。“晚上我们在休闲,但是他在背英语单词。每天耳濡目染,让我也有了改变,心里有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怀柔法院法官助理韩连怡说,这些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可能每个执行法官都经历过,但因为这些日常,让普通的执行法官闪闪发光。
闪闪发光的“三水哥”
在怀柔法院,“安全感”是王淼的代名词。领导把难啃的案子交给他,有安全感;同事跟他一起办案,也有安全感。王淼拥有自己研究出来的工作“秘诀”。
在办公室里,他有一个流水线一样的工作柜。同一天发放执行通知书的案件材料放在一格,新的一批案件来了,旧的就会前进一格。中途会随着办案情况调整,比如需要拍卖被执行人财产的、需要集中到某个区调查的等,都会被从流水线上单分出来,自成一格。王淼承办的每个执行案件,从开始到终结的全过程都在他的工作柜中上演着。
王淼的执行团队因轮岗,换过几批干警,但每次有新人进来办案都能很快上手。他们团队办理的执行案件,每一个案件都配有一张案件进度表。这张表上能够清晰地看到案件进展的每个环节——什么时间、核实了什么情况、承办人是谁——一目了然。团队成员拿到卷宗后,看到这张进度表,就可以迅速掌握案件情况,直接进行下一个环节,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执行局的法官遇到执行难题,好多人会去找他“磨叨”。“总感觉王淼法官啥都会,想不明白的问题跟他聊一聊,有时思路一下子就畅通了,也不会觉得自己很无知。”新到岗的工作小白也可以毫无负担地向他请教。
胡湘楠回忆,第一次看到王淼时,感到些许紧张害怕,觉得他不怒自威。进入王淼团队后,她发现,王淼永远是以沟通和商量的态度与人共事,让人感觉到大家是在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这种亲和力,让团队成员既安心又能专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出去调查遇到棘手的案子,回到办公室后,大家也会“三水哥、三水哥”地叫着打趣他。
对待工作,王淼是一丝不苟的。“对每一个案子,我不允许有线索没查过。对团队成员,我要求他们每项工作都要学会,可以不干,但是不能不会。”王淼说。
“淼哥没有刻意维系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他带给人的安全感,是长年累月在工作中相处来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胡湘楠说,王淼的风格很有感染力,进入他团队的人都会很优秀。
王淼说,“他们本来就很优秀,不是进入我的团队才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