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首例“区块链证据核验”案件开庭审理

科技赋能“数字正义”


  本报讯(记者任晓宁) 近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人民法院在线开庭审理了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并当庭宣判。这是内蒙古法院首例运用“区块链证据核验”审理的案件。同时,鉴于当前疫情防控形势,该案从立案、审理、举证、质证、送达等各个环节全部采用线上办理,实现了“全流程在线”,一起原本普通的案件因“科技赋能”而有了特殊意义。

  据了解,该案中郭某某通过线上信贷平台向某银行借款,并签订电子借款合同,某银行将电子合同文本等电子数据上传至区块链电子存证平台存证。此后,在借款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产生纠纷,某银行代理人在法院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呼和浩特市诉讼服务网进行网上立案,同时在线提交了经区块链存证的电子证据。经征求双方当事人意见后,本案通过“云上法庭”进行在线开庭。庭审中,承办法官对银行提交的电子数据与其上传于区块链存证平台的数据进行核验比对,并将核验结果实时发送给双方当事人。经过在线举证、质证以及认证后,依法予以采信,原被告双方对此均无异议。案件仅历时1小时便顺利审结完毕,并当庭宣判。判决书仍采用电子送达方式,当日即送达至双方当事人。

  “效率很高,感谢法院对新技术的支持和应用!”原告诉讼代理人韩律师在庭审结束后对法院赞不绝口。“过去,为了提供足量的证据,即使标的几千块钱的案件都要打印一大堆文件,耗时耗力。现在,区块链技术和法院质证直接对接,不仅节约了诉讼成本,也对类似案件更有信心。”被告人郭某某也对这一诉讼方式表示认可,认为区块链技术能够确保原始证据的真实性,对其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保护。

  “2020年5月,新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完善了电子数据范围,明确了电子数据的审查判断规则。本案对于‘区块链证据核验’的运用,不仅在内蒙古法院是第一例,从全国范围来看,我们也走在了前列。”本案主审法官齐云凤介绍道。

  据了解,内蒙古高院党组高度重视智慧法院建设,及时捕捉到区块链技术对于司法审判的有力推动作用。在内蒙古政法机关开展的“迎接二十大,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中,内蒙古高院在全区部署了应用司法区块链审理案件工作,进一步服务企业群众,全面提升智慧法院的应用效果。本案对于“区块链证据核验”的成功运用,开启了内蒙古法院司法区块链技术的先河,对于优化内蒙古地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发展、为诉讼群众节约诉讼成本开辟了新路径。

  内蒙古高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法院将持续推进司法区块链技术应用,为审判执行工作提供更多的智慧支撑,努力创造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为内蒙古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为内蒙古成为优质企业汇集的聚宝盆贡献法院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