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首个生物多样性检察公益生态保护基地揭牌
本报讯(□罗宗明 通讯员唐贵斌 陈静)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首个生物多样性检察公益生态保护基地——钦北区生物多样性检察公益生态保护基地(钦北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站)在八寨沟正式挂牌设立。
据悉,此举是钦北区人民检察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生态检察工作模式,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守正创新之举。
“谁破坏谁修复”增殖放流
“来,一起让鱼儿回归吧!”话音未落,盆中的小鱼苗已随着水流跃入湖中。
据悉,增殖放流的2万尾鱼苗全部由该院办理的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当事人出资购买,为其破坏生态坏境的行为承担修复责任。
“打击不是目的,预防才是根本。增殖放流是在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使受损害的生态环境得到及时、有效修复和补偿。”钦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黄戉说。八寨沟山清水秀、水流平缓,适合进行鱼苗投放,能够确保增殖放流的生态修复效果。
“综合执法”科学放生
“检察机关牵头建立生物多样性检察公益生态保护基地,对构建八寨沟长效生态修复机制,维护景区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意义。”看着被钦北区林业局综合执法大队查扣的6只国家“三有”保护动物雉鸡放归大自然,钦州市八寨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小丽感慨道。
野生动物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野生动物、维护自然生态平衡,需要各部门坚持打击与预防并重、整治与修复并重的原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该院通过与林业部门建立“林长+检察长”工作协作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检察职能的有效衔接,多次深入农贸市场、饭店等场所开展非法经营野生动物专项突查,合力打击非法猎捕、贩卖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
“检察+林业+统战”补植复绿
在检察公益·民族团结林里,身着民族服饰的少数民族代表与大家齐心协力扛锹挖土,修整树坑,扶正树苗,提水浇灌,共同植下象征着各族人民开拓创新、奋发图强的民族团结之树。据悉,活动当天共种下300棵红枫树,全部由负有生态环境修复义务的当事人缴纳的生态修复资金购买。
“此次补植复绿进一步整合了林业部门、统战部门力量,以基地为异地修复保护的载体,加大对八寨沟生物多样性保护,力争达到‘异地补植、恢复生态、总体平衡’的办案效果。同时,利用基地这个平台,加强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激发广大游客投身民族进步事业的热情,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钦北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叶显彬介绍,自2019年以来,伴随着检察公益诉讼职能逐渐成熟,生态修复范围从森林延伸至河流,修复方式从补植复绿、增殖放流到生物多样性保护,日臻完善的生态修复机制既提高了违法犯罪的经济成本,又让受损的生态环境得以最大化修复,实现了打击犯罪、法治教育与生态修复的“三赢”。
一尾尾自由自在的小鱼儿、一只只林间漫步的雉鸡、一棵棵焕发光彩生机的红枫树,是八寨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鲜明注脚。钦北区人民检察院将以生物多样性检察公益生态保护基地揭牌为契机,充分发挥生态修复基地在惩治、普法、警示、修复等方面的作用,为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的美丽钦北贡献检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