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表通道”上,他们讲述“接地气”的履职故事
作为大学生村官,全国人大代表李洪亮如何实现从大学生到村官的角色转换,带领村民摆脱贫困?
坚持16年的教育扶贫工作,筹集助学善款2900多万元,帮助4300多名贫困学生上学,全国人大代表刘发英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双减”工作持续推进过程中,面对部分家长产生的焦虑情绪,有着30年从教经验的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如何看待家长们的焦虑?
作为来自基层一线的社区民警,全国人大代表杨蓉有着怎样的工作体会?
……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代表通道”上,来自不同行业基层一线的人大代表分享了自己最“接地气”的故事和体会。
李洪亮代表:把青春的汗水挥洒在希望的田野上
全国人大代表李洪亮来自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新合镇,是新合镇党委副书记、镇长。2012年大学毕业后,李洪亮放弃稳定的工作,选择来到新合镇涌塘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涌塘村是一个移民新村,三面环水、地势低洼,饱受水患之害,人称“十年九淹,十种九不收”。2015年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后,李洪亮带领村民利用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发展“虾稻共作”产业,实现套种套养,一田双收,开发四季果园、畜禽养殖基地。现在,涌塘村的瓜果、莲藕、优质水稻、小龙虾等产业蓬勃发展,年产值达3500万元。
2020年底,李洪亮转岗到镇政府工作,他和大家一起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事务中的领头作用,想方设法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现在,新合镇建起了千亩茶叶、千亩油茶、千亩莲藕、千亩中药材、千亩虾稻基地,正朝着打造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迈进。“农村这片广袤天地生机勃勃,我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用脚沾泥土的力度传递情系民生的温度,把青春的汗水挥洒在希望的田野上。”李洪亮说。
刘发英代表:让山里孩子能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全国人大代表刘发英是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一名乡村小学教师。1991年师范毕业后,刘发英主动申请到长阳最贫困的黄柏山乡支教。
为了不让孩子辍学,刘发英起初用自己的工资资助他们。但一个人的力量有限,2005年,她试着上网发求助帖子,用一根网线架起网络助学的桥梁。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刘发英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网络助学上。2010年,在长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刘发英创办“英子姐姐”助学网站,组建助学团队,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截至2022年2月底,他们共结识了2000多名国内外的爱心人士,筹集助学善款2900多万元,帮助4300多名贫困学生上学读书。其中,有1500多名受助学生考上大学。
刘发英觉得,人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和自豪,就是为他人、为社会认真做好一件事。她将以张桂梅老师为榜样,在爱心助学道路上继续守护孩子们的梦想,让山里孩子能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刘希娅代表:“双减”减的不是成绩,而是回归教育本质
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是重庆市谢家湾学校校长。去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时,刘希娅也参与其中。
刘希娅说,近年来,孩子们的睡眠、运动、补课负担、身心健康都备受热议。通过专题调研,广泛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刘希娅提出32条建议。其中“学校不得利用周末节假日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补课”等多条建议被采纳。“来自基层的建议和意见能够被立法机关采纳,能够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参与者,我很受鼓舞,倍感责任重大。”刘希娅说。
结合自己从教30年的体会,刘希娅说,教育就是要有因材施教的策略和有教无类的情怀,不辜负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一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这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也应该是社会与家长们的理性共识。
杨蓉代表:让群众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就在身边
全国人大代表杨蓉是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岭分局三桥派出所的社区民警。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杨蓉一直在社区工作。30年来,杨蓉深切地感受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只要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心里也会装着你。
201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杨蓉把做好本职工作和履行代表职责结合起来,把社区入户走访和倾听民声结合起来。
多年的社区工作经历让杨蓉了解到许多问题少年儿童家庭的案例,经过调研走访学校、老师、家长及留守儿童,请教相关的法律专家,杨蓉领衔提交的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议案得到采纳。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已经通过并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这不仅对我的履职是极大的鼓舞和促进,更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就在身边。”杨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