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与时转则治

  原典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故欲举大功而难致而力者,大功不可几而举也;欲治其法而难变其故者,民乱不可几而治也。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战国)韩非《韩非子·心度》


  2020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法与时转则治。’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经济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变化,民法典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实践表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人们新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不断涌现,也给民事立法提出了新课题。要坚持问题导向,适应技术发展进步新需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和发展。”


  历史讲述

  韩非,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中国古代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他认为,夏、商、周的礼治早已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故而提出了“以法治国”,以期结束数百年战争导致的社会分裂状态,实现天下统一的目的。《韩非子·心度》从人之本性的角度论述了君主立国用民之道,揭示了君主为什么要“以法治国”。

  文章开篇提出圣人治理百姓是为了百姓利益,对百姓施以刑罚是从爱护他们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纵)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韩非“治民度本”的主张,让“以法治国”的思想有了根基,那就是法必须维护民众的根本利益;而这种以维护民利为根本出发点的“以法治国”思想也必然会受到民众拥护。为什么维护民众的根本利益就一定要明赏严刑呢?韩非言:“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夫民之性,喜其乱而不亲其法。”刑罚严峻,百姓安宁;奖赏泛滥(指突破国家规定的肆意赏赐),奸邪之事便不断滋生。刑罚严峻是国家太平的首务;奖赏泛滥则是国家混乱的根源。因为人性是喜欢赏赐不喜欢刑罚的。基于这样的人性,国家怎么治理,社会如何管理,韩非进而提出:“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所萌。”明赏严刑可引导百姓建功立业,不做奸邪之事。所以在韩非看来,从“民本性、人本情”出发的“以法治国”的思想与制度自然就是最好的治国之策。“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法制是称王天下的根本措施,刑罚是爱护民众根本利益的体现。

  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同时也极为重视变法。“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韩非再次从人性出发,强调明赏严刑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他又以“故欲举大功而难致而力者,大功不可几而举也;欲治其法而难变其故者,民乱不可几而治也”的事实,即君主没有民众的支持无法建功立业,法治不改变旧俗无法治理混乱的国家,论证“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治理百姓没有一成不变的常规,只有法制才是治世的法宝。法制顺应时代变化就能治理国家;治理方式适合社会情况就能收到成效。“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社会在发展,民智在提升。如果时代变了统治方式却不变,社会就会混乱;民众智慧提高了禁令却不改变,国家必被削弱。“法与时转”、“治与世宜”是社会发展规律对“以法治国”的要求,圣人“以法治国”理应让“法与时转”、“治与世宜”。

  韩非的“以法治国”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极大进步性,其诸多理论穿越历史长河,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典故解读

  “变者,法之至也。”变化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法则,法制自然也不例外。韩非子遵从事物发展规律,提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的变法理论。无论是“与时转”还是“与世宜”,强调的都是要与时俱进。法律制度应该要随着时代变化进行修订,治理方式也要根据社会情况作出调整。只有适应世情时势的法治才是好的治国理政方略,才能治理好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实践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把编纂民法典摆上重要日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对编纂民法典作出部署。2020年5月28日,民法典正式颁布;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实施,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民法典颁布实施,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解决了民事法治建设的所有问题,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探索,还需要不断配套、补充、细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引用“法与时转则治”,旨在说明民法典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修订,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完善。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但是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经济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变化,民法典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适应技术发展进步新需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和发展。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实现善治,要求的不仅仅是民法典在内的法律规范要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整个法治建设要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际出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新进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作者单位:中国法学会《中国法律年鉴》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