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保护”2022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在京举行
专家呼吁强制报告制度落地
本报讯(记者汤瑜) 近日,“女童保护”2022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业界专家以及最高检等相关部门,共同探讨未成年人防性侵工作,推动问题解决。
严厉打击性侵儿童犯罪
座谈会上,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发布的《2021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性侵儿童案例223起,表明人际关系的有198起,其中熟人作案160起,占比80.80%;从受害人数量上看,男童107人,男童遭遇侵害的比例与往年相比呈上升趋势。
全国人大代表、“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理事长张宝艳认为,儿童防性侵教育需要联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努力,家庭教育要教会孩子辨别隐私部位、防范陌生人等基本常识;学校要及时关注孩子们的思想动态,实时沟通;同时,社会对性侵儿童的犯罪行为应严厉打击,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安全的成长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胡卫表示,首先,加强对未成年人预防性侵害、性骚扰教育,让他们从小就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其次,实施强制报告制度,这不仅是对被侵害人权益的保护,也有利于对其他未被侵害的未成年人进行保护,同时要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建立相应的保密制度程序,避免造成二次伤害。第三,建立黑名单制度,对曾经有性犯罪记录的犯罪分子要加强监管,严格限制这些人从事某些特定的职业,例如教师、医生等;第四,要发挥抵御功能、教导技能,教会未成年人在遭受性骚扰、性侵害时如何抵制,预防侵害行为的发生。
建立强制报告制度约束机制
近两年,一些地方“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实施,为防范、发现侵害未成年人事件提供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方燕表示,强制报告制度的出台为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治理提供了破题之策,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她建议,对具体报告义务人的范围和要求做出明确的划分,同时建立报告人隐私保护制度;制定相关司法解释,明晰具体报告内容,弥补“其他严重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情形”列举规定的不足。
“建立强制报告制度的刚性约束机制。对于强制报告义务主体及其成员是否履行报告义务,建议与授予或撤销相关行业、职业的准入资格挂钩,并明确具体的法律责任。”方燕说。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检察厅第二办案组组长李薇表示,最高检进一步深化案件倒查机制,去年开始建立了每案必查,要求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在办理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中要倒查强制报告制度落实情况,去年以来通过倒查已经发现400多个案件是相关人员没有按规定报告。
“只有强化后端的追究,才能让制度长出牙齿。这个制度还要进一步落实。”李薇说。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蜀山区刘丽健康咨询中心总监刘丽表示,去年两会她建议将防性侵教育纳入到九年义务教育体系,今年两会上她继续推进这一议案,并希望更多孩子能够学习和掌握相关防性侵知识,保护自己,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守护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