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建言献策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政协委员提交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建议,从不同的角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建言献策。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筹推进非遗产业化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朱鼎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不断以鲜明的时代感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尤其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欢迎。2021年“双十一”期间,来自天猫的数据显示,“00后”消费者购买非遗产品的金额和人数均同比上升超过100%。中国社科院有关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非遗产品消费者已达亿级,年轻一代成为非遗消费的主力。

  朱鼎健认为,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发展,如何让非遗“活”在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里,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课题。他建议在详细勾勒全国非遗图谱的基础上,结合文创消费市场动向,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因地制宜、统筹推进非遗产业化发展。

  朱鼎健建议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全面勾勒非遗图谱,由国家文化出版管理部门推动出版权威高质量的非遗普及类传统和电子读物。

  “2005年我国启动了第一次非遗全面普查,获得了大量文字、图片、录音、录像资料,各项整理、保护、研究工作还在继续进行。目前,各级政府已基本建立本区域内非遗项目的数据库,出版了大量非遗研究、科普类著作。”朱鼎健介绍说,尽管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这些资料的受众面并不广泛。他认为应该进一步梳理补充完善非遗普查成果,借鉴“非遗图谱学”等先进研究理论,编制科普类国家级非遗项目图谱,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出版一批精品传统和电子读物,并收录进学校和各地方公共图书馆。

  朱鼎健还建议成立鼓励非遗产业化的政府引导性扶持发展基金。他表示,非遗项目是“历史的活化石”,打上了鲜明的历史地域文化印记,这也意味着非遗在当下面临着市场化创新性的生存发展问题。“非遗源自我们的衣、食、住、行,如今则需要在现代消费环境下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由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对于非遗项目产业化没有明确的补助措施,朱鼎健建议成立相关鼓励非遗产业化的引导性扶持发展基金,专注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市场化。制定评定机制,涵盖品牌塑造、非遗产品创新、互联网传播、市场推广、文化内涵等维度,对于市场化和创新性优秀的非遗项目、传承人或者机构,给予一定资金补助,以此进一步调动各方社会资本投入推动非遗产业化的积极性。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鼓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编写非遗教材,鼓励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等内容,朱鼎健认为,非遗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核心还是在于一代一代的薪火相传,在于人才梯队的培养建设,基于此,他建议设立非遗推广大使,推动非遗进课堂。在全国相关省市开展首批试点,在学校开设必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开设非遗体验课程。同时可以设立非遗推广大使等评选机制,邀请社会公众人物参与非遗推广,扩大网络能见度,增强非遗的社会传播度。


  加强职业院校非遗技艺专业建设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项目云南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政协委员田静非常关心非遗传承的问题。她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实效,保护传承水平跃上新台阶,一大批代表性非遗项目得以有效保护,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条件明显改善。

  田静介绍,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取得了新发展,不少职业院校开设了以非遗为主的民族传统技艺类专业,并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课程指导或授课教师,为非遗保护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她也直言,目前职业院校中相关非遗专业的教育,在设置专业时没有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也缺乏对后续就业的扶持,导致所设专业缺乏吸引力,很多专业生源严重不饱和。一些非遗项目未能列入专业或教学内容中。课程的安排上不科学、不系统。没有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有的专业课程只有理论知识,缺乏非遗传人亲授技艺;有的专业不重视文化基础课程,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和支撑。非遗传人参与教学也严重不足,虽然不少非遗传人被聘为客座教授或在学校成立工作室,但很难常态化、长效化地参与教学,尤其是难以深入地参与实践教学。

  “基于以上原因,目前职业院校,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非遗技艺类专业的建设、发展并不理想,普遍存在‘招不来、留不住、传不下’的情况,未能很好发挥培养非遗技艺传承人、推进非遗技艺传承的作用。”田静说。

  田静建议,要进一步重视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中增设非遗技艺专业这项工作,构建政府、学校、非遗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更好整合各方力量,加强非遗技艺专业建设,共创新时代非遗保护与传承创新的新局面。

  她提出,要精准、合理做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技艺类非遗专业设置。要在对本地区技艺类非遗项目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技艺类非遗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重点是加强两类专业的设置:一类是有较好市场潜力的,另一类是有较高文化价值但传承面临较大困难的。要建立由教育部门主导、文旅部门和人社部门共同参与的非遗专业设置评估机制,开展常态化、长效化的评估,及时调整和更新非遗专业设置。对自我传承困难较大又需要重点给予保护的非遗项目,要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设定相关工作岗位,采取“订单式”委培,做好传承人的定向教育培训。

  她还建议科学、系统做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技艺类非遗专业的课程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还是文化与精神的传承。因此在课程安排上,既要强调“技艺”这个教育培训的重点,又要兼顾“理论”这个基础;既要提高理论文化课程的比重,又不能忽视实践教育、实操学习的关键作用。要邀请行业专家及非遗传人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

  除此之外,还要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搭建实训平台。要积极探索联合办学,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与帮助、行业引领专业建设发展、企业提供科技创新与就业导向的优势,让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到职业学校技艺类非遗人才培养工作之中。积极吸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外聘教师或实习导师,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要通过积极申报各级各类非遗培训基地、研究基地,加强与非遗工坊的联合共建,积极搭建实训平台。


  加强科学评估与督导核查,为非遗保护工作提质增效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文化’工作的专业性特点及‘遗产’保护的迫切性要求,均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必须求真务实、仔细扎实,来不得半点的虚与委蛇和粗疏懈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在今年的提案中如是写道。

  吴文科认为,在确保人力财力物力及政策保障的同时,借助学术智力资源,通过专家学者的跟踪参与,分类实施阶段性保护成效的科学评估与活态传承各项措施的落实核查,包括制度性的定期综合监督与指导,无疑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项功在千秋、利在后代的文化血脉存续伟业,赢得更加辉煌而又灿烂的发展。

  他介绍说,近20年时间内,我们不仅制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形成了中央政府主导建立的由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盟)、县(区、市)构成的四级保护工作体系,而且陆续认定并公布了五批共155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所涵括的3610个保护单位,评选认定了五批共3068名分属不同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与此同时,随着对保护意义的广泛宣传和遗产价值的渐次展示,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与热情空前鲜明和高涨,营造了有利非遗保护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的铺展,非遗保护工作及在各级各地包括各类项目中的实施与进展,也开始参差不齐,并且出现了一些需要优化加强和调整改进的问题。

  “其中有些问题,如传承人资格认定的动态管理,已经得到优化并核定取消了5位不合格传承人的称号及资格;对于传承保护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也在梳理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得到修订和完善。还有些问题涉及面较广并具相当难度与复杂性,需要继续加以关切和解决。”吴文科说。

  为了使非遗保护工作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吴文科建议,应聚焦“活态”传承,着眼传人培养,通过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代表性传承人的遴选认定机制,把那些既身怀绝技又年富力强的各个行当的传承人发掘出来、调动起来、利用起来,让各类非遗的“活态”传承,真正焕发生机与活力。

  吴文科还建议,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充分利用专家学者的智力资源,组织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存续状况的调查与评估。重点考察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状况及传人资质水平,既树典型也促后进,为非遗保护的更加科学系统和深入扎实确立标杆、推出示范。

  为了更好地促动各地非遗保护相关工作的落实落细,吴文科建议组织开展各地在非遗项目保护实施过程中有关人财物等配套保障措施规划落实及承诺兑现的情况抽查,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