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水军全链条治理的三重维度
打击网络水军、净化网络环境,需要监管部门、互联网平台、公众凝聚合力开展全链条协同治理。监管部门统筹协调部门之间与部门内部管理力量,双管齐下;互联网平台应担负主体责任,严格审核机制,完善规制举措;公众应自觉提升法律意识,提高网络素养。
1月14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网络水军由最初的简单发帖“灌水”,逐步发展演变为实施有偿删帖、虚假刷评、造谣引流、假冒新闻媒体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行为。2021年,公安机关共侦办相关案件2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00余名,依法关停网络水军账号620万余个、网站1200余个,解散网络群组17万个,有效净化了网络环境。
移动互联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拥有流量就意味着占有用户的注意力。在利益驱动下,虚假流量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网络水军频繁活动于各大网络平台,严重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破坏信息交流和网络管理秩序。如何对网络水军开展全链条治理?可以从政府监管、平台自律以及公众自觉三重维度综合考量。
统筹策划 协调监管
统筹协调各部门依法监管。首先,加强部门之间外部联动,公安、网信、市场监管、文化执法等相关部门在履行各自职责基础上,进一步统筹策划、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严格审查网络水军行为过程中所涉及自身监管范围内的信息,严厉打击网络水军违法犯罪活动。其次,强化部门内部联动。以公安机关为例,明确内部工作职责,协调各部门与科室联动配合。网监、治安、技侦等部门应建立内部信息共享及办案经验交流机制,不断提高执法办案的质量和效果。最后,掌握传播主动权,提升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建立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和辟谣平台,强化官方媒体话语权,及时对已开始形成扩散效应的不实信息进行更正,让舆论回归理性,从而使网络水军丧失“表演的舞台”。
明确网络水军问题的责任承担。网络水军的相关不法行为涉及民事侵权、行政违法以及刑事犯罪,应从各层级明确其责任承担。首先,网络水军行为侵害人身权益的,被侵权人可以人格权起诉,要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其次,网络水军的行为违法,应承担相应行政责任。例如,经营者利用网络水军对其商品进行虚假宣传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的规定,相关部门可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吊销营业执照。最后,网络水军构成犯罪的,应承担刑事责任。例如,对在互联网上从事有偿删帖、“灌水”活动,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和互联网安全管理秩序的,可以非法经营罪进行处罚。
平台应落实主体责任
突出“行业自律”
严格平台审核机制。以“实名制”为基本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依法履行义务。就互联网跟帖评论而言,根据《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第五条第一款的规定:“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不得向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第五条规定:“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提供者应当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信息审核、公共信息实时巡查、应急处置及个人信息保护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具有安全可控的防范措施,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为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同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22年1月发布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进一步要求网络平台提升自身对网络用户的管理能力和内容审核力度。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讯等服务的,应当对申请注册的用户进行基于移动电话号码、身份证件号码或者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方式的真实身份信息认证。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或冒用组织机构、他人身份信息进行虚假注册的,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
完善平台监管。互联网平台在治理过程中应担负主体责任,严格审核机制,加强技术创新,以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式打击各类网络水军行为。具体而言,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对违规用户建立用户分级管理制度。对用户的跟帖评论行为开展信用评估,根据信用等级确定服务范围及功能,对严重失信的用户应列入黑名单,停止对列入黑名单的用户提供服务,并禁止其通过重新注册等方式使用跟帖评论服务。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对其用户发布信息的管理,发现含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禁止的信息,应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并及时向互联网信息监管部门报告。应用程序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内容审核管理机制,完善用户注册、账号管理、信息审核、日常巡查、应急处置等管理措施,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增强网民法律意识
提升网民信息素养
增强网民法律意识。首先,社会大众要增强法律意识,知悉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加强网络规范宣传,使人们充分认识到通过网络水军行为获利,轻则违法,重则面临刑事处罚。其次,网民应该加强相关法律知识学习,拥有最基本的法律判断。应该明确,网络行为与现实行为在价值观层面具有相同属性。现实行为如果涉及违法,则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也可能会遭遇负面评价。最后,网民在使用互联网时,应严格遵守互联网平台的规定,了解平台的相关细则,不仅要做到不违反法律规定,也应该遵守平台规定。同时,加强公众在虚拟网络空间的道德法律意识,增强网民的社会责任感。
提升网民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指对各种信息进行甄别、筛选、总结和分析的能力。面对网络水军设置的陷阱,信息素养高的网民可以进行理性判断,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并限制其传播。当公众有着强烈的道德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时,就会明辨是非,理智对待网络上的相关内容,防止被“舆论裹挟”,这也就让虚张声势的网络水军没有立足之地。
打击网络水军、治理虚假流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互联网平台企业以及公众凝聚合力开展全链条协同治理。监管部门作为网络水军治理的核心,应该统筹协调,协同部门之间与部门内部的管理力量,双管齐下;互联网平台应担负主体责任,严格审核机制,完善规制举措;公众也应自觉提升法律意识,提高网络素养。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