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原典

  今者物论沸腾,怨讟(dú)交至,公议所在,亦可知矣。而相顾不发,中外失望。夫弹劾积威之后,虽庸人亦可奋扬风采;消委之余,虽豪杰有所不能振起。臣恐自兹以往,习惯成风,尽为执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北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苏轼的名言——“纪纲一废,何事不生?”来说明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定了规矩就要照着办”“自觉按原则、按规矩办事”“要坚持原则、恪守规矩”。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不能松,腐败问题是腐败问题,政治问题是政治问题,不能只讲腐败问题、不讲政治问题。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在政治问题上,任何人同样不能越过红线,越过了就要严肃追究其政治责任。有些事情在政治上是绝不能做的,做了就要付出代价,谁都不能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全面从严治党,不仅要改正作风、惩治腐败,更要重塑纲纪、树立规矩,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确保党在政治上的团结统一、坚强有力。


  历史讲述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苏轼对变法持不同意见,向神宗皇帝上书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上神宗皇帝书》这篇汪洋恣肆数千言的雄文中,苏轼竭力劝阻神宗皇帝“结人心,厚风俗,存纲纪”,更有振臂一呼——“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早在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21岁的苏轼参加礼部进士应试时,就曾以《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改唐末五代以来“风俗靡靡,日以涂地”的文风而名动天下。苏轼在此文中洋洋洒洒地援引“当尧之时,皋陶为士”之典进行大论是弘,以质朴的韩柳古文精炼地阐释纲纪法度对治国的重大意义——“《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然而“纲纪有序”的治国理政观念自苏轼盛年之始,在他之后的漫长人生中一直矢志坚守。是故于此,在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之议甚嚣尘上之时,苏轼本着士大夫“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苏轼《答李端叔书》)的精神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大胆地针砭时弊。

  在经历草草的“庆历新政”之后,面对蹈常习故、萎靡不振的社会现状,求变的思想亦在苏轼心中时刻躁动。然而当新的变革浪潮以迅雷之势席卷朝野之时,复杂多变的政局又激发了苏轼对时政审慎的考量,因而他能超然于与王安石的诚挚交情,并以国家纲纪为首要站在保守势力一边。在熙宁三年(1070年)的礼部应试中,一名为叶祖洽的考生在试卷中曾作“祖宗法度,苟简因循,陛下即位,当与忠智豪杰之臣合谋而鼎新之。”当支持变法的主考官吕惠卿欲判此人为第一时,遂引发时任编排官苏轼的激烈反对。苏轼认为进士策论应以评论时政为务,而此诋毁祖宗,谄媚圣上,若此名列榜首必将败坏科场风气,进而破坏国家纲纪。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本着对下层民众的深切同情,从实际出发,切中新法实行中的弊端,批判了过分利用行政强力和任人唯亲的变法会造成“纲纪”的废弛,并导致近期和长远的不良后果。


  典故解读

  所谓“纲纪”,即国家的法度、纲常,它在中国的古典文献中屡见不鲜,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载“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纪纲一废,何事不生”的意思是:法度一旦败坏,还有什么样的事情不会出现呢?

  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民心所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反腐败斗争摆在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使党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统计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1年10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407.8万件、437.9万人,其中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484人,共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99.8万人。在反腐败高压态势下,仍然有人管不住内心的贪欲,不收敛不收手,甚至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交织,违背党的初心使命,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影响党和国家政治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总结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坚持发扬钉钉子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坚持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制度,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党员“破法”,无不始于“破纪”。要严字当头,把纪律的螺丝拧得紧而又紧。要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特别是要在用好第一种形态上下功夫,多做红脸出汗、咬耳扯袖的工作。要抓好纪律教育、政德教育、家风教育,深化以案为鉴、以案促改,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处理自律和他律、信任和监督、职权和特权、原则和感情的关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加强对党员、干部全方位的管理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对权力、资金、资源集中的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的监督。要深化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削减存量、零容忍遏制增量,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作者单位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