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之“执法如山”探析

  执法是把纸面上的法律变为现实生活中活的法律的关键环节。翻看中华传统法律文化这册厚重的书本,总是可以看到许许多多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与执法密切相关的法治故事。再细加考量,可以发现故事里传承着执法如山、执法公正的法治基因,跨越时空且历久弥新。


  一盘水磨引发的“铁案”——执法如山的由来和延续

  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冬十一月,太平公主来到雍州旅游观光,在一家寺庙里看中了一盘水磨,非常喜欢。这个水磨就是运用水力驱动的磨盘,估计做工十分精巧,充分体现了古人智慧。公主一下子喜欢上了这盘水磨,非要占为己有。在未经寺院僧侣同意的情况下,就吩咐一帮手下将水磨运回京城长安的家中。僧侣们迫于太平公主的权势,敢怒不敢言,并未当面阻拦,只能在她离开后,将此事告到了雍州司户参军(地方官,唐于府称户曹参军,州称司户参军,县称司户佐)李元纮那里。

  “雍州司户参军”级别不高,李元纮却当即受理了这件“一盘水磨引发的和尚告公主案件”。经李元纮查明,该水磨确系寺院合法财产,太平公主无权霸占。因此,李元纮将水磨判归寺院僧侣。这个判决吓坏了李元纮的顶头上司、一向巴结权贵的雍州长史窦怀贞。要知道,太平公主当时权倾朝野,窦怀贞怎敢让自己手下一个小小司户去冒犯,到最后自己肯定也脱不了关系。他即刻命令李元纮将水磨改判给太平公主。李元纮冷笑一声,二话不说,当即提笔在原判决书上加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也有说法为“南山可移,此判无动”)后人将这一句话凝练成了“执法如山”四字成语,并以“南山铁案”来称已经判定、不可改变的案件。这便是执法如山的由来。太平公主有没有归还水磨,史料中并未记载,但李元纮却扶摇直上、青史留名,与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人并称为唐玄宗时期的名相。也许在古人看来,水磨案件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传承执法如山的精神才是关键。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这就是法治精神的真谛。如果不信仰法治,没有坚守法治的定力,面对权势、金钱、人情、关系,是抵不住诱惑、抗不住干扰的。这在李元纮执法如山这个传统法治故事中已经可见端倪。

  其实,在“执法如山”出现之前,执法公正的精神早已在中华大地为人所称颂,且不绝于史书。《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载:春秋末期晋国、燕国入侵齐国,齐军节节败退,齐景公十分忧虑。在相国晏婴的推荐下,齐景公拜司马穰苴为大将,命他统帅大军去前线。司马穰苴自觉人微权轻,请齐景公选派大臣监军。齐景公便派出自己的亲信大夫庄贾去担任监军。之后,司法穰苴与庄贾约定:“旦日日中会於军门”(第二天正午在营门集合出发),然而,庄贾恃宠而骄,直到第二天傍晚才姗姗来迟。司马穰苴问军法官迟到如何?军法官言:“当斩!”庄贾派人快马向齐景公求救,还没等派去的人回来,司马穰苴已下令把庄贾斩首示众了,经此一事,“三军之士皆振憟。”除此之外,战国赵奢奉公守法、勇斩平原君家丁九人,西汉张释之“执法如山,不阿上意”、东汉“强项令”董宣办事执法不畏权贵等等,都是古人对于执法公正精神的期许与传颂。

  古人对于执法公正,不仅有实践,还有理论的思考,深刻指明了有法不依、执法不明的弊端——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与人们熟悉的包青天有关。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春秋大旱,民不聊生,宋仁宗连续发布两道“罪己”诏书,灾情并没有缓解。这一年,包拯赴任陕西转运使,沿途所见,深感震动,因此写下《上殿札子》,上呈皇帝——

  “臣闻法令者,人主之大柄,而国家治乱安危之所系焉,不可不慎。缘近岁以来,赏罚之典,或尚因循,且人知法令之不足信,则赏罚何以沮劝乎!……伏望陛下临决大政,信任正人。赏者必当其功,不可以恩进;罚者必当其罪,不可以幸免。邪佞者虽近必黜,忠直者虽远必收。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在陛下力行而已。”

  大致意思为:只有慎行法令,取信于民,则祸乱自平,天下易治。只要法令畅通,纪律和风气自然清正,那么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也没有不能教化的民众。包拯深感旱灾并不可怕,真正让人细思极恐的是“人知法令之不足信”。据此,包拯明确提出了要“以法律提衡天下”“发号施令,在乎必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从政杂谈一文中就曾引用《上殿扎子》中的“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执法如山”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语义转化和实现路径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执法如山有了新的内涵和表达方式,比如严格执法、保证法律严格实施、严格文明公正执法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问题,有的是因为立法不够、规范无据,但更多是因为有法不依、失于规制乃至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破坏法治。”推进严格执法,重点是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保证法律严格实施,要从执法如山等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中汲取营养,紧紧扭住职业良知、坚守法治、制度约束、公开运行等环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好严格文明公正执法工作。

  执法如山应是执法者不可或缺的职业良知。执法不严、司法不公,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应有的职业良知。许多案件,不需要多少法律专业知识,凭良知就能明断是非,但一些案件的处理就偏偏弄得是非界限很不清楚。因此,执法如山首先是一种职业良知,与职业道德密切相关。作为执法者,最重要的职业良知就是执法为民。要把强化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作为必修课,教育引导执法者自觉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认识到不公不廉是最大耻辱,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

  信仰法治应是执法者必然具备的基本素质。奉法者强则国强。要想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就必须信仰法治、坚守法治。任何国家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把执法司法人员与社会完全隔离开来,对执法司法的干扰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遇到这种情况时要坚守法治不动摇,要能排除各种干扰。法律必须被遵守,法治必须被信仰,否则就形同虚设。要把培育法治精神、筑牢法治信仰作为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执法者把法治内化为政治信念和道德修养,外化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要教育引导执法者信仰法治、坚守法治,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特别是执法者中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强化法治意识,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制度执行的表率。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在法治轨道上提高治理能力。

  制度约束应是执法工作不可替代的重要一环。要靠制度来保障,在执法办案各个环节都设置隔离墙、通上高压线,谁违反制度就要给予最严厉的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通过制度约束,促进执法者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要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严格执法资质、完善执法程序,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确保法律公正、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