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马鞍山激活社会治理“神经末梢”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秉持着“聚山纳川、一马当先”的城市精神,在平安建设中,以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制为龙头,聚焦“源头预防、以打促防、群治群防、数字强防、基础设防”,搭建民生安全的梯子、吹响社区治理的哨子、创新纠纷化解的路子。
近年来,马鞍山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已连续9年获得“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表彰。
“小案必办”搭建民生安全梯子
能让嫌疑人连连惊叹“我还没走,就被你们给逮到了”“我保证,下次出来一定不会再偷了,发现逃不出你们的手掌心”;能在破案路上“数”“智”并举,勇破“零口供系列跨省流窜开锁入室盗窃案”“流窜攀爬入室盗窃案”的雨山区公安分局,民生“小案”战果累累。
2021年以来,雨山区公安分局按照“积极进攻、主动防御、两手抓、抓两手”的工作思路,以“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为工作目标,着眼于“防发案、破小案、减隐患、积小安”的理念,将警力资源和主要精力投放到盗窃、诈骗等直接影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多发性侵财违法犯罪、涉及民生稳定的涉众型经济犯罪以及其他侵害群众切身利益、妨害辖区治安秩序的违法犯罪案件上。
除此之外,雨山区公安分局还以分局情指中心为大数据情报枢纽和指令平台,依托钉钉警务群等公安科技信息化资源,按业务类型、职责分工等,将警情、案件分流至相应的任务所队和业务指导警种,实现各所队、警种统一指挥、各司其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作战。
2021年3月27日以来,雨山区某小区发生多起入室盗窃案件,被盗财物首饰等价值数千余元。分局干警经现场勘查走访,确定为攀爬入室盗窃。侦查部门及辖区派出所认真落实民生“小案”侦防工作机制,分局迅速组成专案组,全力开展现场勘查串并、痕迹比对等专业侦查工作,收集固定了大量证据线索,抽调分局110名警力围绕案发小区及其周边开展守候布控工作,不断缩小侦查范围。
同年4月16日,专案组发现重大线索后,立即实施抓捕,在犯罪嫌疑人家中将其抓获归案。
据雨山区公安分局负责人介绍,与以往的工作机制不同,民生小案侦破机制更加侧重源头预防。一方面持续加强对盗窃警情案件的分析研究,因案施策、因地制宜地开展侦防工作,严打严防群众关切的入室盗窃、盗窃电动车等传统盗抢等民生案件。另一方面加强对系列盗窃案件的串并扩案工作,加强对犯罪嫌疑人的深挖审讯,实现“破一案带一串、抓一人带一伙”的打击效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21年1月至11月,雨山公安分局破获现行案件同比上升53.6%,破现行侵财案件同比上升77.9%。
“三方联动”吹响社区治理哨子
“我们三村几栋围墙外的那一排香樟树长得太茂盛,自入住以来就没修剪过,不仅影响室内采光,冬天衣被更是没办法晾晒,而且还遮挡住了路灯,一到晚上影响我们出行。”孙底社区一业主见到社区网格员前来巡查,大吐苦水。
了解到此事后,社区网格员第一时间将该情况上报社区党委。社区党委向雨山区城管局进行“吹哨”,城管局迅速“报到”,组织人员和社区进行实地查看,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合理分工。
城管局负责组织吊机、车辆和工人上门作业,对20棵枝繁叶茂的树木进行修剪;社区组织业主委员会负责通知沿路停放车辆车主在规定时间移车;交警和物业保安人员负责维持现场秩序、引导车辆绕道通行。一天之内,在多方联动配合下,居民终于“重见天日”。
“社区人手少、任务多,面对棘手问题,仅凭一己之力往往难以解决。如果没有红色物业联盟,社区、物业和业委会三方之间‘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难以拧成一股绳解决这件事情。”孙底社区党委书记陶海玉介绍。为解决小区物业管理服务的痛点难点问题,2019年,孙底社区党委成立马鞍山市首个“红色物业联盟”,探索“党建+物业”基层治理新模式,社区党委、物业和业主委员会“三方联动”,形成根治老旧小区“治理病”的强大合力。
为增强社区治理实效,孙底社区党委对“红色物业联盟”不断“升级提档”。打造集学习交流、文体活动、矛盾调解等功能为一体的“红色物业党建客厅”,建立“红色物业”议事制度,集聚多方力量,推动居民自治。此外还创新“敲门入户16法”,在网格单元辖区内建立了一支由“社区网格员+物业网格员+党员楼道长”组成的“红色物业敲门队”,深化“精准服务”的治理实效。
同时,依托“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让职能部门下沉到网格、把部门力量归集到网格,和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相结合。这一方面减轻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与难度,另一方面,他们提出的专业、合理、务实的解决方案能取得居民信任,助力事情妥当处理,确保哨子不仅吹得响,更吹得好。
“诉前调解”创新纠纷化解路子
近年来,雨山区人民法院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主动搭建对接平台,完善对接机制,创新解纷方法。
近日,雨山区人民法院刚刚成功调解了一起商事纠纷。被告某公司在马鞍山承接了一个工程,需要从原告某企业购买混凝土,双方签订买卖合同后,因被告资金周转困难,未能及时付清原告的货款,双方发生了货款纠纷。
据了解,货款总金额约300多万元,被告已经给付了一部分,剩下几十万元未给付。了解情况后,金融商贸诉调对接中心专职调解员张俊多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最终原告同意被告推迟1个月付清货款,给了被告一个缓冲期。
“努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前沿,一方面节省当事人诉讼成本和司法资源,另一方面保持调解法官的中立性、公正性。这种方式给当事人选择调解或审判解决纠纷的机会,有利于实现案结事了的目的。”张俊告诉记者。
近年来,雨山区人民法院系统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打造“夕阳红”志愿者调解中心、金融商贸诉调对接中心、保险行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平台;深化家事审判改革、设立家事审判庭;探索推动“少年审判”与“家事审判”融合发展,挂牌成立全市首个少年法庭;加强智慧法院建设,首创智能司法服务机器人等。先后被评为全省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示范法院、全国家事审判改革试点法院、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