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乌克忽洞人民法庭

“村民解忧站”是如何炼成的?


  人民法庭身处基层一线,承担着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职责,不仅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前沿阵地,也是推进社会治理、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一代代基层法官,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肩膀担当正义,立足人民法庭这片沃土,心怀信念,耕耘前行。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中南部的乌克忽洞镇上,坐落着一个扎根司法基层、贴心服务群众的小镇法庭——乌克忽洞人民法庭。在这里,法庭不仅是讲法评理打官司的地方,更是以温情服务让村民打开心结的“村民解忧站”。

  2018年6月,乌克忽洞镇清水湾新村两户农民将同村的王某告上法庭。原来,王某在放牛过程中因管理不善,牛跑到农田中践踏庄稼,进而引发矛盾冲突,原告方请求判令王某赔偿损失2万余元。但由于原告提出2万余元的损失还需进行专业鉴定,鉴定费就需要2万元。面对高额鉴定费,双方均不同意鉴定,也不愿调解,案件陷入僵局。

  庄稼的收成关系到农民一年的辛勤劳作成果,乌克忽洞法庭庭长姜泽青走进田间地头,实地勘查并向村干部询问近年葵花产量及单价。调查结束后,法官联系双方当事人及村干部共同到田边清数葵花苗,核算损失为1000元。原、被告双方均认可该损失,被告当即赔偿了原告方损失,纠纷圆满化解。

  乌克忽洞法庭属农区法庭,受理的案件虽然并不复杂却很棘手。往往案件纠纷棘手的不是法律难点,是乡里之间的心结。法官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认真体察社情民意,结合乡村民俗,找准解决问题的法理、情理结合点,高效、审慎地处理涉及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烦心事、揪心事,同时积极深入推进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等,拓宽基层治理途径,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修复社会关系,使法庭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解忧站”。

  近年来,乌克忽洞法庭办理案件的调撤率达70%以上,“案结事了”成为常态。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开庭,这几天正忙着秋收呢,这可真方便,事儿解决了,咱们也能安心做营生去了。”今年秋季,6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在双方当事人的称赞声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被告郭某等11人以家庭为单位(共6户)向某银行贷款共计30余万元。借款期满后,银行催收无果,便诉至法院。乌克忽洞法庭法官考虑到当时正值秋收农忙时节,为保证被告不因奔波而影响秋收,在与原告某银行代理人沟通后,法官将法庭搬进被告方所在村委会设立的法官工作站中。由于案件均为简易程序,事实清楚且法律关系明确,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很快便达成调解意向,既保证了原告方金融机构的债权得以实现,又为被告方农民们争取了还款时间,6起案件仅用2个小时便圆满化解。

  乌克忽洞法庭辖区面积1300平方公里,所辖乌克忽洞镇和西河乡19个行政村、184个自然村,管辖人口约36000人。虽然法庭已经建在了镇上,但每逢春耕秋收时节,辖区村民奔波往返仍会耽误农活,造成不便。

  近年来,该法庭设立了70多个法官工作站,年均办理法庭受理案件数的60%,法官办案总行程约1万公里。法庭还积极落实“一村(嘎查)一工作站”的目标,打造集巡回审判点、矛盾化解点、民调指导点、司法宣传点“四点合一”的服务网络,形成法院、法庭、法官工作站点、线、面相结合、全覆盖的司法服务网络,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高效化解矛盾纠纷,减轻群众诉累,打通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

  在法庭、在法官工作站、在村委会办公室、在村民家中、在农田里……村民们总能看到乌克忽洞法庭干警忙碌的身影,他们将诉讼引导、风险告知、预约立案、调解、庭审、文书送达、法治宣传等工作做在了群众的家门口、心坎儿里,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群众说事、法官讲法,情理交融、纠纷化解。和谐之花开满了小镇上的“村民解忧站”,法治之光普照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