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梁迎修

培养具备一流国际化实务能力的法治人才

——访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梁迎修


  人物名片:

  梁迎修,1976年11月生,河南省登封市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兼任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在保持刑事法学科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我们正在着力发展理论法学、民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国际法学等法学二级学科。”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以下简称北师大法学院)院长梁迎修谈到未来发展规划时介绍说,北师大珠海校区法学学科未来将着力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培养高层次法治人才。同时,北师大法学院正响应国家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号召,计划培养“法治师范生”。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成立于2006年,虽然相对“年轻”,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在刑事法学科建设上成绩斐然,在国际交流合作、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该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全力加强珠海校区法学学科发展,并进一步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打造刑事法“学术重镇”

  刑事法学科一直是北师大法学院重点发展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在法学院正式成立前一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刑科院)。

  目前,刑科院已成为中国刑事法律学科领域举足轻重的学术机构,拥有包括27名教授在内的45人学术团队。其中,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4人;2人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以刑科院为依托的刑事法学科,旨在培养高级刑事法学专门人才,努力建成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刑事法学术重镇以及国家刑事立法和司法咨询服务重镇。”梁迎修说。

  目前,北师大法学院在中国刑法学、国际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等领域已经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为国家培养了众多高素质刑事法学术和实务人才,产出了一大批高质量学术成果。

  梁迎修表示,北师大法学院非常重视国际交流与国内合作。刑科院与国外60多个著名学术机构签订了学术交流协议;与多家中央及地方司法机关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拥有包括联合国刑事司法网络成员单位和理事单位、联合国国际反腐败学院联盟成员单位、G20反腐败追逃追赃研究中心、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研究基地等在内的多个国际、国内学术平台。

  “依托强大的刑事法学研究团队和学科基础,我们为国家刑事法治提供了诸多高水平的咨询服务。我校刑法学科主要成员直接参与了国家立法机关大量的刑事立法工作,以及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大量司法解释的制订工作,在国家刑事法律创制和修订、司法解释形成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梁迎修说。


  积极培养多语种涉外法治人才

  除学术交流外,北师大法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与美、德、法、英、意等国80多个高校、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该院与英国牛津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美国埃默里大学、法国图卢兹大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等10余所欧美高校开展暑期夏令营、交换生和双学位项目。北师大法学院开设有中国法硕士项目,招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并与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共同发起国际电子商务法联合认证项目,为学生营造了多元的文化交流环境。

  近年来,在良好国际交流合作基础上,北师大法学院加强了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力度。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对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参与全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我们2013年开始在本科层次启动涉外法律人才培养项目,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梁迎修说。

  梁迎修介绍,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获批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以该基地为依托,在香港企业家钟瀚德先生捐资支持下,北师大法学院2013年开始在本科层次设立“瀚德法学实验班”,专门培养高端涉外法治人才。

  该实验班每年招收学生40名,采用国内外合作、双外语培养模式培养涉外法治人才。要求学生除掌握英语外,还需在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中再选修一门外语。通常情况下,该实验班的本科生在就读期间至少拥有两次出国机会,第五年北师大按照60%的比例择优资助学生赴国外高水平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该项目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外语教育三大模块。学生除学习中国法外,还需要学习所学语种国家的法律。为此,该院从国外法学院聘请了高水平师资从事外国法教学。近年来,该院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又延伸到研究生层次,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开展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国内和国外两个学位。

  “从学生反馈和社会反馈来看,‘瀚德法学实验班’项目非常受学生青睐。历年高考招生中,该实验班招生分数均在全校位居前列。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选择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目前,该项目培养的不少学生进入国际组织、国家机关涉外部门或者跨国企业工作。该项目实现了预期目标,非常成功。”梁迎修说。


  计划培养“法治师范生”

  谈及学院未来的发展,梁迎修表示,在保持刑事法学科特色与优势基础上,北师大法学院正在着力发展理论法学、民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国际法学等法学二级学科。

  据介绍,目前,这些二级学科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建设基础,该院同时也在推动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如网络法学、教育法学等。比如,近年来,该院已有多名教授在国际法、电子商务法、网络治理等领域产出了一批高水平成果。

  此外,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公室、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办公室、北京市司法局在该院设立了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目前,该基地已经发展成为首都教育法治领域的重要智库。

  该院依托北师大“一体两翼”办学格局,在继续巩固和提升北京校区法学学科实力的同时,全力推动和加强珠海校区法学学科发展。目前,北京校区法学学科形成了以刑事法为特色全面综合发展的格局,未来珠海校区的法学学科发展将秉持“错位发展”思路,着力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培养高层次法治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

  2016年出台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指出,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鼓励高校探索青少年法治教育方向研究生培养。创新机制吸引法律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培养专业化的中小学法治教育师资”。北师大法学院顺应国家需求,提出要培养“法治师范生”,服务青少年法治教育。

  “作为以师范教育为主要特色高等学府中的法学院,培养高素质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师资,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梁迎修表示,基于此种考虑,该院提出要培养“法治师范生”,为国家青少年法治教育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目前,该院规划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两个层次上培养法治师范生。在本科层次,拟要求学生在本科就读期间除修读通识类课程外,还需系统掌握教育学和法学知识。硕士层次,计划在法律硕士(非法学)中开设法治教育方向,招生对象为师范专业毕业的本科生。

  按照规划,北师大法学院培养的“法治师范生”除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精深的法学知识外,更要具备将专业知识以通俗方式加以传授的能力。为了训练“法治师范生”的这种能力,该院将打造系统的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全新法治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