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市南区打造城区社会治理“暖样板”
春风化雨 温润人心
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在营造宜居人文自然环境、优质治安法治环境、安宁政治社会环境上不断做加法,在满足人民需求、增进人民福祉上持续下功夫,以品牌创建提升城区治理能级,培育发展具有市南人文特质和时代特征的“暖治理”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温暖民心、春风化雨的柔性化治理新路子。
用“暖”链接治理 展现工作新质效
“作为青岛市一直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生丽质’的市南区是游客向往之地和商务密集之区。”市南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姜爱君说,“暖”,诠释了市南区经济社会风貌和历史人文特质,展示了青岛市核心区域的活力与温度。市南区将“暖”定位为美好生活创建的方向,用暖提升“治”韧度,消减“理”的刚性,通过治理暖民心、会民意。“暖治理”已成为市南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的先导项目和重点工程。
“市南区将街道‘点’上首创的自管共治新模式,升级为全区‘面’上社会治理新政策,为多元主体感知‘暖’、响应‘暖’和奉献‘暖’搭建了新平台、提供了新场景。”市南区委政法委副书记邓英说。
个别小区存在的绿化区域杂草丛生、卫生脏乱差等问题,长期困扰着湛山社区第5网格一班人员。全域深化“暖治理”以来,网格自管会在党组织领导下,组织召开由党员代表、利益相关方居民代表参加的民主协商议事会,探讨打造“口袋花园”的可行性,并一致通过“社区花艺能人提供技术指导,社区党组织和驻区单位提供保障支持,网格党员和居民开展日常护理”的口袋花园打造计划。目前,一座可供居民休憩交流的美丽花园,替代了往昔杂草丛生、脏乱差的卫生死角。
“市南区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决策参与,不断激发群众和市场主体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动性,形成治理共同体的互动式构建。”姜爱君告诉记者,在二轻新村改造过程中,社区打破常规,创新方法,推出了“居民规划师”,社区怎么改,让居民说了算。改造前,社区工作人员逐户宣传,认真倾听民意,发放调查问卷400余份,停车难、路线乱、无绿化景观排在群众投票亟待解决问题的前三名。为有效解决停车难问题,社区组织居民民主协商议事,把问题集中起来,把好主意“捞上来”,结合专家意见建议,通过改善小区内部泊车交通情况、解决“空中蜘蛛网”飞线问题、建造宅间花园等,让小区群众对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的美好向往一步步变成现实。
用“暖”发展治理 谋划工作新愿景
2017年,市南区在山东省率先启动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通过资源力量下沉深化管理服务,进一步密切了与辖区居民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用品牌建设拓展体制改革成果,通过培育发展“暖治理”品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增强工作的温度,提高人民群众的认同度。
“2017年到2019年可以说是‘暖治理’的初创和发展期。市南区从治理基本面选‘点’,面向社会推出了‘暖巡防’‘暖调处’‘暖帮扶’等系列公共产品。”邓英介绍,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期间,市南区注册平安志愿者8.5万名,他们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参与“暖巡防”,汇成“峰会红”,成为护航峰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向全国人民展现了市南区干部群众的团结和担当。
“自2020年开始,‘暖治理’进入体系化发展时期。按照社会治理全域党建引领的主轴逻辑和总体框架,市南区把党的建设作为‘暖治理’的‘定海神针’和‘总引擎’,推进‘暖’在党建源头生发,在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兑现。”姜爱君说,市南区坚持“全市站位”与“以我为主”相结合,将“暖治理”作为助力青岛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品牌化路径,结合“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民生倾听主题活动,把市南区“暖”思维和“暖”作为通过响应民生诉求展现,举一反三系统查找治理全过程各方面监管处置存在的问题,做到于基层基础处着手补短板、强弱项。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21年,市南区突出系统思维,将“暖”理念注入“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立体化治理体系,通过“暖南”行政审批服务、“暖保障”社会公众安全险等全新专业化、社会化“暖”输出,构建起独具市南城区特色的“暖治理”工作系统。
“社会公众安全险包括政府救助保障险及家庭财产保障险两个项目,构建了公共安全风险托底保障体系。政府救助保障险包含见义勇为救助、志愿活动救助、高空坠物伤人救助、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市政设施救助、社会事务辅助人员救助、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救助及居民意外死亡残疾救助共8种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家庭财产保障险包含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盗窃、水暖管爆裂3种家庭财产损失保险。”市南区委政法委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2021年,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还特设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救助险。
今年以来,市南区的社会公众安全险共理赔1597起,赔付369.36万元,成为惠及市民游客、提升政府形象、服务经济社会大局的重要措施。
“回溯发展历程,‘暖治理’作为治理工作的前瞻性、品牌化探索,迈出了市南区系统强化城区治理的关键一步。”市南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管寿果说,5年来,市南区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用全面起势的眼光完善架构、以奋力突破的姿态解决问题,不断丰富“暖”内涵、更迭“暖”产品,走出了一条温暖民心的治理路径。
用“暖”涵养治理 塑造工作新导则
作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等重大活动的举办地和“主战场”,青岛市南区在多次历练中,全面强化治安基层基础,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立体化智慧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近年来,市南区进一步把扫黑除恶常态化与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深度结合,明确打造“无黑无恶无霸无痞”平安新高地,刑事警情实现连续6年大幅下降,平均降幅达到30.9%,创下连续15天“零刑事警情”、连续28个月“零刑事命案”的好成绩,“零发案”社区连续3年达到70%以上。
“市南区推行‘暖治理’,坚持建立在更高水平的平安市南建设基础之上,本质是对平安市南建设的基础构建再优化再升级,通过固本强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护航城区经济社会向好发展。”姜爱君告诉记者,“暖”体现在“靠前”上,市南区正着力突破行业监管、治安防控、社会治理等专业视域,通过搭建“市南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平台”,推进资源、数据、力量在治理前端深度融合共享,形成“一盘棋”工作新格局。
市南区365便民工坊成立于2016年5月,是云南路社区民生大集的延伸服务站,是“集惠民心”社区党建品牌重要内容之一。365便民工坊打造“一站式”服务模式,采取“日服务”和党员志愿者“坐班制”,为社区居民提供家电维修、缝补衣物、更换拉链等热门服务项目。“365便民坊”和民生大集相结合,共同构成“民生大集现场服务、走访慰问上门服务、结对帮扶对口服务、便民工坊及时服务、爱心调解延伸服务”五大服务模块,满足社区居民多种生活需求,真正实现了“便民、利民、惠民”常态化。365便民工坊推出“便民服务宅急送”,做到民生大集项目可入户,主动为一些由于身体不便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到现场的居民入户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小家电维修、换水龙头、换灯泡、修理开关等,为居民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疫情防控期间,便民工坊主动担当,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登记、测体温及送菜、送饭服务,保障了社区平稳和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开展。365便民工坊以“零距离”“一站式”服务模式,把服务延伸到百姓身边,把民生工作送到群众的心坎上,打通了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了“送暖入户、温馨到家”。
“我们通过‘机关党员沉下格、楼院党员浮出格、辖区党员融入格、在职党员回归格’,提升党建引领网格治理质效,带动全面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化解各类矛盾问题,以稳定筑牢发展基本面,以平安守护发展新机遇,推动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用心用情当好‘贴心人’‘店小二’。”邓英说。
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青岛市航运贸易优质生态城区,市南区持续推出促进“双招双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20条、惠企12条等系列惠企政策,在营商环境供给侧,深度学习上海、深圳的典型作为,换思路、转打法,以市场思维和市场场景与企业家打交道,全面建立“亲”“清”的政商关系,用专业的服务、热忱的态度让企业和从业者打心底“暖”起来。
姜爱君告诉记者,市南区在打造优质法治营商环境时,聚焦“办事方便、法治公平、成本竞争力强、宜居宜业”目标,在推进减税降费、改进行政审批、实现“一网通办”、降低经营成本、实行公正监管等方面制定务实措施,让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市南区始终把军地共建、军民融合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推进退役军人事务三级服务中心(站)标准体系建设,建立“首接负责制”,健全咨询一次告知清楚、事务一次办理了结、服务一次到位满意的“一次办好”运行机制;挖掘海军博物馆、青岛航标博物馆、五四广场等红色教育资源,打造出八大关街道、八大峡街道、香港中路街道五四广场社区3个红色精品“退役军人之家”。3年来,市南区累计为驻军办实事100余件,为部队医院解决污水处理难题、援建驻军训练场等“暖”举措,让军地一家亲氛围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