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大有可为

  今年7月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我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课程思政”工作提供了指南。

  课程思政,就是在讲授专业课程过程中,根据专业课所涉及的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进去,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与其他专业相比,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有其自身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的最大体现,就是法学专业本身带有很强的政治属性。因此,法学专业教师,既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是一门复杂的系统科学,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研究,找到科学、有效的办法。实践中,可以开展以下探索:

  提高法学专业教师的政治站位。法学专业教师的政治立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政治立场,因此,要端正教师政治立场,组织教师广泛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

  提高法学专业教师队伍的思政意识。目前,有的高校法学院“课程思政”已经开展一段时间,但由于“课程思政”对大多数法学专业课教师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有的教师甚至没有思政意识,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课程思政”需要每一位法学专业教师积极、主动、自觉参与,才有可能起到作用。如果教师各行其是、各说各话,向学生传递出相互矛盾的价值观,“课程思政”就不可能起到作用。因此,高校法学院要通过全院大会、党员大会、教研室会议等形式给教师讲解“课程思政”的意义、内涵以及如何结合各自课程的特点开展“课程思政”。

  提高法学专业教师队伍的思政能力。此前,“课程思政”是少数教师的自发探索行为,这使得要提高每一名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需要法学专业教师从“思政课程”角度对自己所讲授的课程内容进行认真梳理、研究,找到“思政”与法学专业课程具体内容的结合点,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进去。

  选好、编好教材。要做好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工作,选好、编好教材是关键。高校法学院要鼓励教师使用“马工程”教材。对于一些还没有“马工程”教材的课程,要对任课教师选择的教材进行严格审查,看其理论、方法、观点是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违反这个标准的教材,一律不能使用。

  定期、不定期走进教师课堂听课,检查教师“课程思政”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醒整改;及时组织教师就“课程思政”进行研讨、交流经验,不断提高“课程思政”能力水平。同时,积极向兄弟院校学习,汲取好的做法。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