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惨带货”岂能成主播“致富经”
每年8月至10月,是四川会理石榴上市的季节。近一段时期,石榴“滞销”“几毛钱一斤没人要”的卖惨视频开始出现在一些主播、网红的视频中。而在会理当地多部门的调查中,卖惨短视频中的画面、声音系拼凑制作,与事实不符,涉嫌发布虚假信息。目前,因“卖惨带货”,已有5个账号永久封号、18个账号作违规处理。(10月27日红星新闻)
“卖惨带货”实质上就是曾经“挥泪甩卖”式的“悲情营销”,只不过,在短视频领域,曾经的照片与文字变成了直播带货。这种虚假助农模式早已屡见不鲜,此前,四川盐源苹果、西昌洋葱等凉山农特产品都曾遭遇过“悲情营销”,后经当地辟谣。其他省份一些地方也有这种做法出现。
最初大打“悲情牌”助农的人,初衷应该是为了更好地卖出农产品,真正帮助农民。要知道,在电商市场百舸争流、千帆竞秀的状况下,营销如果仍然保持传统、呆板、单调的面孔,显然难以对消费者产生视觉冲击,难以收获想要的效果。而“滞销”“几毛钱一斤没人要”“果农心急如焚、欲哭无泪”的“悲情牌”,则容易引发人们的同情心,博得更多关注。不少事实也证明,一些农产品一旦与“爱心助农”产生关联,滞销局面很快就会得以改观。
然而,营销“悲情牌”也要尽量追求客观真实、恰如其分。如果果农本来没有“心急如焚、欲哭无泪”,农产品本来没有大量滞销,却炮制这类假象,便是蓄意夸大农产品滞销的严重程度,蓄意虚假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的规定。
而有的“卖惨带货”则是彻头彻尾的造假。比如,尽管所谓“滞销”的农产品种类和产地不一样,有的地方是苹果,有的地方是鲜笋,有的地方则是菠萝,然而不少商家在“卖惨带货”中采用的宣传图都是同一名老人或孩子的照片。有的商家搞“卖惨带货”则更荒唐,宣称滞销苹果产自某地,发货地却为另外一地。这种公然造假的行为是对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的挑战和侵犯。
必须要指出的是,像“卖惨带货”这类“悲情营销”,可能会引发一些农民恐慌、集中抛售。依靠“卖惨带货”,主播挣了钱,牺牲的却是农民的利益。一旦消费者在类似营销中上当受骗,以后便不再会购买这个地方类似的农产品,从而对农产品销售造成影响,即便碰到真的销售有困难的情况也未必会再选择相信。
过度、失实的“卖惨带货”“悲情营销”危害极大,必须要加强监管,开展专项整治。有关部门要联合相关平台,建立联合举报、打击和惩戒机制,一旦“卖惨营销”视频出现,要求平台必须尽快封杀相应账号。粉丝对“卖惨营销”也要多留心,认清其本质是利用与激发人们心中的善良来牟利,谨慎选择购物平台和渠道,不给不良主播以可乘之机,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