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前海法院建设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
把涉外涉粤港澳法治保障和服务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今年8月,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在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指导下,与深圳市贸促委调解中心、蓝海法律查明和商事调解中心、深圳市商业保理协会等6家专业机构开展合作,成立多元化纠纷解决中心分中心,打造前海特色诉源治理新模式,建设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
前海法院在各分中心指派法官挂点指导,由法院将调解案件分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民营小微企业等不同类别,分别委派给不同的分中心开展调解工作。各分中心自行调解的案件,也可以在前海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六大分中心中,特意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案件多元化纠纷解决分中心,由蓝海法律查明和商事调解中心承办,集中调解涉及粤、港、澳的跨境商事纠纷案件。该分中心在调解案例的同时,负责粤港澳三地调解规则融通、新加坡调解公约本土化等理论研究,为前海法院进一步创新国际商事多元化纠纷体制机制提供理论支撑。
前海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主任郑松在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时介绍,前海法院在处理跨境纠纷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截至2021年9月,受理涉外涉港澳台案件13178件,其中涉港案件8873件,居全国法院第一。2016年到2018年,前海法院与香港和解中心、粤港澳调解联盟、澳门世界贸易中心仲裁中心、深圳国际仲裁院等多家域内外仲裁、调解机构合作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诉调对接中心,为促进跨境纠纷多元解决提供了基础。
“这次合作,我们吸收专业的行业组织,充分利用他们在跨境调解方面的专业资源,注重粤港澳大湾区纠纷化解经验吸收,促进域内外国际商事调解规则衔接,致力于搭建粤港澳大湾区调解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的有益平台。”郑松说。
党建引领打造前海特色诉源治理模式
以党建为引领是前海法院诉源治理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此次分中心的成立,在党建引领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
六大分中心以强化联合党建为抓手,通过党建聚力推进各分中心开展专业培训、专项调研、法律咨询等多项工作职能,推动前海法院多元化纠纷解决中心与分中心互相促进、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以打造国际商事调解党建“新载体”。
除此之外,分中心还积极发挥党员特邀调解员“新作用”。在多元化纠纷解决中心设立党员先锋模范岗,鼓励党员特邀调解员在国际商事调解工作中讲党性、争先进,提升调解服务质量、提高调解成功率,并将特邀调解员的政治性作为聘任、考核、奖励的重要依据。通过党性的激发,特邀调解员的调解热情和调解能力有较大的提升。
在践行国际商事调解队伍党建活动“新形式”方面,各分中心强化与特邀调解组织所在党支部的“联学共建”,通过开展“学党章、学经典、学名著”等党建系列活动、国际商事调解业务沟通交流等专业活动,双管齐下打通特邀调解组织联合培训的短板,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使党建优势转化为最大的发展优势。
建立多项机制
提升纠纷解决专业化程度
2016年以来,前海法院积极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平台与机制的建设,其中案件调解的专业化、扩大商事调解的实际效能,是机制建设的核心内容。
为此,前海法院制定了体系化的制度,出台了十多项制度性文件,实现调解的规范化、专业化运作。其中在类案类调方面制定6类商事纠纷调解指引和22类案件要素表,通过规范国际商事调解的流程和调解要素,提升了国际商事调解工作的专业性与规范性。此外还建立了促进和约束调解机制、中立第三方评估机制,以及促进调解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多项机制。
前海法院遵循最低限度调解原则,建立调解前置程序,规定除案件性质不适宜调解的案件外,一律纳入调解程序先行处理。调解期限不超过30日,确有调解可能的调解期限不超过60日。同时建立明显不当拒绝合理调解方案的惩戒机制,通过发挥律师费、诉讼费的杠杆作用,促进当事人选择调解方式解决纠纷,提升调解的强制性和约束力。通过中立第三方就案件适用的法律以及可能的判决结果做出专业评估,引导当事人理性选择纠纷解决方式。根据案件类型和特点,聘请具有金融、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信息等专业化背景的调解员。建立有针对性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切实提高律师调解员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调解工作水平。
前海法院大力支持调解组织市场化运作,根据当事人的需求提供有偿调解服务,并与当事人协议收取费用,促进平等协商、互利共赢的纠纷解决理念,充分发挥商事调解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自试行市场化收费以来,调解组织及调解员在197件案件中成功向当事人协议收取调解费用,总金额超过264.2万元,其中最高一笔收费24.4万元。
“这次六大分中心成立,是我们充分把握商事案件高度专业化特征,促进提升调解专业化水平的机制再精细。”前海法院法官刘哲介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引入了行业组织、企事业机构等,充分调动和提升他们在多元解纷中的作用、在诉源治理方面的重要效能,打造共商、共治、共享的诉源治理新路径。
刘哲表示,以往是通过规范化的调解流程提升调解的专业化水平,今后将向精细化调解大步迈入。根据不同特邀调解员或特邀调解组织的专业特长进行分类,并实现类案类调,国际商事调解实现“流程专业化”向“类案专业化”转变。
加大创新力度
优化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方式
立足改革开放的“窗口”,优化跨境商事纠纷解决方式是前海法院的重要职责。
经过多年的探索,依托打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商事诉调对接平台,前海法院创新涉港案件中立第三方评估、防范与惩戒虚假调解、无争议事实记载等机制,依法扩大司法确认范围,建立了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解决机制。截至2021年9月,共受理案件26617件,成功调解12289件,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治理水平作出积极贡献。
为了更好把握粤港澳大湾区优势特征,不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司法互助互信,前海法院积极引入专业的法律人才资源,在多元化纠纷解决中心聘任外籍和港澳台地区调解员16名,这些调解员业务能力熟练,带来了很多域外调解经验,为办理跨境案件提供了有力支持。
为了不断提升跨境纠纷解决便捷度,前海法院紧跟时代发展,依托智慧法院建设,积极对接国际ODR发展先进经验,拓展在线调解平台运用,创新在线调解机制、“在线调解+在线司法确认”对接途径、“互联网+”跨境商事纠纷化解新模式,全面开展跨境纠纷“线上”和“线下”相融合调解模式。
特邀调解员会根据当事人不同的习惯和需求,通过建立微信群、电话联系、邮件往来等多种方式组织当事人调解。前海法院与多家特邀调解组织建立线上链接,对当事人通过在线调解达成的和解协议进行在线司法确认,实现了司法确认案件线上闭环管理。2020年至2021年9月,依托邮件、微信、电话等多种渠道安排开展在线调解案件16547件。自中心成立以来,共办理司法确认案件625件。
同时,前海法院还充分运用深圳法院“深融多元化平台”和前海法院5G远程视频调解室,探索跨境商事纠纷“线上+线下”调解模式,成功尝试由香港地区调解员先在线调解、再组织双方当事人在香港达成和解,快速化解涉港纠纷,破解跨境商事纠纷地域跨度大、时间长、经济成本耗费高等难题。
此外,前海法院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一带一路”法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法律库、案例库和专家库,邀请千名法律专业人士在线提供免费的线上法律信息服务,目前平台已覆盖“一带一路”沿线31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相关案例及文献。
郑松表示,今后,前海法院将继续立足于前海的特殊战略定位,在探索扩大涉外商事案件受案范围的基础上,探索不同法系跨境商事调解规则衔接,建设诉讼、调解、仲裁既相互独立又衔接配合的国际区际商事争议争端解决平台,为在前海合作区内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提供有力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