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玲:为迷失在网游中的未成年人护航
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近期,文化和旅游部印发通知,部署各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进一步加强网络游戏市场执法监管。听到该消息,北京浩东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晓玲露出了笑容。
今年是张晓玲为沉迷网游的未成年人坚持公益诉讼的第5个年头。据不完全统计,为维护未成年人以及未成年人家庭合法权益,经她起诉或调解的案件已有百余起,她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挽救了上百个家庭。
今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已经两次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出新规,这也让张晓玲看到了相关部门治理网游的决心。“未成年人在这一方面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这让她很欣慰。
被网游残害的天使
小雨(化名)是众多沉迷网游后迷失的孩子中的一个,也是张晓玲近年来通过公益诉讼为受害家庭维权的其中一个案例。
2015年,还在北京市某中学就读的小雨开始接触网游。初始,仅在课余时间偶尔玩玩,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在玩了几年后,小雨逐渐沉迷:偷拿家长手机进行充值、每天游戏有时多达十小时以上,甚至除每天吃一顿饭外完全沉浸在网游世界里无法自拔,导致学校课业无法完成,勉强读完九年义务教育。
玩网络游戏期间,小雨花费金额高达20多万元,除了游戏,小雨再无任何兴趣。父母想尽各种办法劝阻,但都无济于事,甚至多次因阻止其充值而被殴打,多次报警。小雨还数次以跳楼、自残相威胁,要求为网游充值,完全失去理智。2019年1月,湖北省宜昌市优抚医院法医精神病司法鉴定所对小雨的评定结果为精神残疾二级。
2019年5月11日,小雨在外婆家因要求家人为其充值打游戏引发争执,产生报复想法,夜晚趁家人熟睡之际,点燃外婆房屋。后公安机关以涉嫌刑事犯罪将其拘留,检察院以纵火罪将其逮捕。但在审查起诉时,调查发现“小雨接触网络游戏以后,与家人矛盾激化,情绪易激动”,对其做了精神鉴定,鉴定结果显示“精神症状极为明显,不能进行有效的言语交流,评定为无受审能力”,于2020年11月20日作了不予起诉决定。
但小雨在医院住院治疗期间,多次无故殴打他人,究其原因是沉迷于“把他打死,我就能增加能量”等网络游戏的场景,家长多次被要求对受害人作出赔偿。
走投无路的小雨母亲最终找到了张晓玲。
她不忍心看到孩子走入迷途
张晓玲上大学时,也曾沉迷过网游。后来她发现亲戚朋友家的孩子很多都沉迷网游,且越发严重。当她成为一名母亲后,也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沉迷网游,枉费一生。
于是,她在2006年成为律师后一直关注此类案件。2017年她发表了公开征集案例的信息。在公开征集信里,她说,作为执业律师,我们希望继续推进与网络游戏侵害相关的公益诉讼,为沉迷“吃鸡”“王者荣耀”“梦幻西游”等网游上瘾而遭受损害的未成年人及其家长讨要一个说法。
同时她还提出,游戏公司应提前寻找完善的技术手段(如实名注册、防沉迷系统、实行游戏分级等),以减少未成年人因自制力缺失而导致的网络游戏成瘾现象,游戏公司应避免单纯追求更多玩家、更大盈利而加入任何易致人成瘾的内容设计。
她还呼吁家长、老师要加强对未成年工作人的监管,有关部门尽快推动网络游戏监管立法,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诉讼制度。
公开征集案例的信息发出后,张晓玲陆续收到一百多封沉溺网游孩子家长的来信,还经常接到全国各地家长的求助电话。每当在接到沉迷网游孩子家长的电话时,她都会耐心劝解,用心分析。而家长们的诉求基本都是如何让孩子不打游戏,如何让他们正常生活。
山东、湖北、河南等省份的教育部门工作人员也联系过她,邀请她一起探讨如何制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甚至希望她能去给孩子宣讲网游的危害。
张晓玲说,之所以坚持这么多年做公益诉讼,首先自己身边的很多人都是受害者,甚至已经威胁到了每个有孩子的家庭,原本和睦幸福的家庭因网游而支离破碎。“我不忍心看到正处于花季的青少年,就这样一步步走入迷途。”张晓玲叹息道。
研究破解之道她不遗余力
近几年,张晓玲通过200多个研究标本发现,沉迷网游的青少年在接触游戏前,孩子的智商、社交等与常人无异。但接触游戏后,大多数变得暴躁、焦虑,与他人和社会不接触,除了沉迷在游戏里,对外界事物提不起任何兴趣。多数人认为是生病了,医生的诊断结果往往也认为是“发育性问题”“智商问题”“自闭、抑郁”等传统性判断。
张晓玲说,“游戏沉迷致病”这个新鲜事物,目前中国医学界仍只以“其他”定性而无传统归类。
张晓玲为此还专门找了一些其他国家的相关案例。她通过大量资料搜集了解到,在2018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沉迷网游列为精神疾病范畴,但遗憾的是,目前没有看到有权威机构采用世卫组织的观点。
张晓玲希望医疗行业对沉迷网游造成伤害的未成年人在治疗的时候能有针对性,参考国际通用做法,或联合国发布的关于游戏成瘾造成疾病的诊疗方法。
张晓玲曾下功夫深入了解过,国外一些游戏信息组织专门研究了电脑游戏分级软件。软件采用两层架构,一是评价游戏事宜的年龄层,包括3岁、7岁、12岁、16岁以及18岁以下五类分级,同时还在游戏外包装上有内容提示,如暴力、色情、恐怖、亵渎、歧视等内容描述。
“虽然国家新闻出版署出台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新政(以下简称网游新政),对游戏公司限制较强,对未成年人防沉迷保护很大,但还可以更加完善。” 张晓玲说。
网游新政在时间上作了很大限制,让更多孩子回归学校和自然,但在游戏的分类上并未向欧盟国家那样进行严格归类,尤其是大型竞技游戏,不适合未成年人玩。
所以,她希望在游戏上市流通前,应对游戏作出分级。低俗、暴力、扭曲以及毁三观、纂改历史人物的游戏必须杜绝。否则即使一周三个小时,依然改变不了三个小时对未成年人的深远危害。
对新规有惊喜有期待
“网游新政出来后,的确是净化网游环境的一大改善,保护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又一大重措。”张晓玲表示很欣喜。从网游对未成年人的不限时无间断的全面开放,到限制每天两小时,晚上十点至第二天的八点不允许未成年人玩游戏,再到这次的每周限三个小时,是一重大举措。“政策值得点赞,但如何落到实处,监管很重要。对违反规则的网游公司如何处置也很关键。”
张晓玲举例说,2019年10月25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的时长时段,每日22时至次日8时,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但很多网游公司却没有真正落实通知中的要求,他们只是做个系统应付,甚至很多游戏公司连这样的系统也不去做,充值金额更是放任自流。”张晓玲解释,这次的新政,对限时做了很大约束。
关于如何制止网游对孩子带来的伤害,张晓玲有自己的思考。她认为,游戏公司不能光顾着挣钱,让资本左右市场,以牺牲一代孩子为代价,应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应该严格落实国家政策,对防沉迷系统、实名注册严格执行,而不是作秀、虚设,更不应该“这边关门,那边开窗”。实名不能仅仅停留在注册为成年人的身份证上,应该加入生物技术,在注册之后每次登录的时候也应该加入生物技术,时时监控未成年人在线游戏时段,否则无法避免未成年人冒充成年人身份信息注册和登录现象,所谓的限时限段毫无意义。
“游戏公司和广告商也应该净化关于游戏推广宣传的方式和渠道,不应该在未成年人容易接收的地方无孔不入地置入游戏广告,无底线宣传设计游戏的视觉冲击,如未成年人读物、玩具等。”
为了迷失在网游中的孩子们掌灯,张晓玲说,她坚持了5年,也会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