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共同努力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沉迷
近期,腾讯游戏、网易游戏等多家网络游戏公司都发布了未成年人限玩的通知,明确未成年人每天只能玩一个小时游戏,并且对未成年人玩游戏时间进行了“调休”。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是网游新政下的首个“十一”假期,外界关注的是,监管加码能杜绝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吗?(10月15日《工人日报》)
今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出“史上最严禁令”,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的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也就是说,未成年玩家每周游戏时长不得超过3小时,且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双减”背景下,学生群体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不少家长担心这会给孩子沉迷网络游戏以更多可乘之机,游戏禁令的及时出台,可谓呼应民意,恰逢其时。
目前,我国游戏产业配套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部分领域监管存在空白或者监管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有些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据媒体报道,网络游戏已发展壮大成一个巨大的产业。2020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786.87亿元,占据行业半壁江山的腾讯游戏实现营业收入1561亿元。数据显示,在国家新闻出版署禁令出台前,我国62.5%的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玩游戏;13.2%未成年手机游戏用户在工作日玩手机游戏日均超过2小时。未成年人身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是网络游戏的重要用户群体。然而,未成年人还处在身心发育阶段,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容易过度使用网络游戏甚至产生依赖,一旦沉迷网游,不仅影响学习成绩,而且会对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带来负面影响,网络游戏危害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共识。
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不是单一的社会主体就能解决,需要学校、家长、社会、企业、政府共同努力。相关部门应制定出台法规,对账号租卖的行为进行严格管制,把涉嫌出租账号的违法信息进入征信库,对违法人员实施行业禁入措施,提高违法成本,强化监管,严肃整治租卖游戏账号乱象,严厉惩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堵住防沉迷的漏洞,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作为防沉迷工作的主体,企业和平台要履行社会责任,完善游戏产品分类、内容审核、时长限制等措施,严格限制未成年人在线时长和消费行为,切实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学生通过体育、文化活动结交伙伴,让未成年人的现实生活真正充实起来,杜绝网游文化符号进入校园,摆脱对虚拟世界的依赖。家长要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孩子建立有效沟通,帮助建立健康的网络认知,引导孩子远离网络游戏沉迷,将其兴趣引导回现实世界。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保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共同责任。全社会要共同努力、破解难题,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切实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携手共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