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在母校的三个瞬间

  作者档案:

  邹艳晖,吉林长春人,2009年9月至2013年6月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兼任山东省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在母校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时光,是我人生特别美好的一段日子。每每回想起那段日子,我总是莫名感觉到空气中散发着幸福的味道。其中,有三个瞬间,令人特别难忘。


  许崇德老师的宪法课堂

  2009年某个阳光洒满校园的午后,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725会议室,许崇德老师抑扬顿挫的声音回荡在干净整洁的教室——他正在给2009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讲授宪法。

  当时,80岁高龄的许老师,已经给我们讲授宪法课程一小时有余,大家担心许老师身体吃不消,提出让他先休息一会儿。许老师微笑着说:“我喜欢一气呵成,如果中间休息,我的思路就会被打断。若同学想喝水,直接去就可以。”就这样,整整一个下午,许老师不徐不疾为我们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史。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宪法学者,许崇德老师见证了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并不断发展的历程。他参与了1954年宪法起草、1982年宪法修改,还参与起草了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我国宪法制度及宪法学的创立、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撰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长达70万字(该专著获得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但给我们上课时,许老师仍然认真备课,精心准备讲义。

  眼前这位和蔼可亲、淡泊宁静、博学多识、白发苍苍的老人,与母校法学楼725会议室墙上的一幅署名为崇德的山水画,相映成辉,让我终生难忘。每每回首,总记得时间仿佛在那一刻停止了,片刻即永恒。如今,虽然许老师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微笑着为我们讲授宪法的瞬间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后来,读到胡锦光老师2014年发表于《中华读书报》的“追忆许崇德老师”一文,我才知道,许老师关于香港问题在接受记者采访以后,香港的一小部分人在许老师的照片上划叉,并将一颗子弹寄给他。面对这颗子弹,许老师一笑置之,继续撰写相关文章。


  导师杨建顺老师的教诲

  2011年,一个薄雾散尽的早晨,我敲开恩师杨建顺老师研究室的门。进入杨老师的研究室,书架上、案头上全是书。杨老师有很早就到办公室的习惯,看到我来了,他温和地看着我。我告诉杨老师,我想更换毕业论文题目。

  杨老师沉默着离开书桌,表情突然严肃起来。极少见到严肃的杨老师,说心里话,当时还有些惧怕。杨老师平静地问我,为什么要换题目?我告诉他,很多人对我的选题“国家对公民健康权的义务”提出质疑,并告诉了他大家质疑的理由。杨老师郑重地对我说:“做学问不能人云亦云,要坚持独立思考。经过自己慎重思考确定的选题,就要敢于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

  这使我颇受启发,终于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一转眼离开母校8年了,毕业后,我一直围绕着自己博士研究生阶段确定的论文选题方向开展研究,并以该题目成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立项。如今,回想起来,非常感谢导师不但肯定了我的选题,而且给予我莫大的精神鼓励。

  虽然当初我确定论文题目的过程十分痛苦,我也曾经为此犹豫、彷徨过,但是当我克服困难坚定地走过来,并在如今将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有机地结合起来之后,我发现对这个话题的研究让我体会到了更多快乐。

  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当我再去拜见导师并感谢他帮我保住本想放弃的选题时,杨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公民健康权的国家义务这个研究领域是一个‘富矿’,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内容。”并鼓励我一定要坚持下去,多出成果。他还特意叮嘱我,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多回馈社会。每每想起这些,我的内心就充满了力量。


  开题现场变成学术盛宴

  2011年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母校明德法学楼725室,我的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活动正在进行中。起初,我内心忐忑,十分担心自己无法顺利通过本次学位论文开题“大考”。事实证明,我多虑了。

  当我小心谨慎地介绍完自己学位论文的主干内容后,韩大元、胡锦光、莫于川、王贵松等老师,还有我的导师——杨建顺老师,纷纷为我的学位论文“把脉”“支招”,这让困扰我多时的难题一一得到了解决。

  对于我的论文题目、论文篇章结构等,各位老师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甚至各位老师就如何让我论文中的图表设计更合理更美观、脚注标注更规范、具体文字表述细节更完美等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他们不仅为我答疑解惑,还彼此之间不断交流,目的只有一个:帮助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撰写出更优秀的学位论文。这让我备受感动,终生难忘。

  再回首昔日我的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活动,准确地说,它是一场小小的学术盛宴。是的,母校各位老师扎实的学术功底、敏锐的学术眼光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俨然是我生命中的一道光,它永远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

  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我还没有给母校增光添彩。前路漫漫,唯有加倍努力,方能回馈母校的潜心栽培、老师们的谆谆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