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秀云:全力做好辖区人民群众的法律守护人
7月1日是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司法所所长谭秀云的生日,与党同一天生日,这是她从小到大最自豪的一件事情。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司法行政领域优秀党员代表围绕“司法行政跟党走 不忘初心为人民”与中外记者进行交流。谭秀云在会上谈起了自己的入党初心:“在我心中,中国共产党一直是了不起的伟大政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现在美好幸福的生活。所以对我来说,跟党度过的每一个生日,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不仅让我感觉到幸福与自豪,更让我体会到责任与担当。”
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司法所位于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展示首都形象最直接、最集中的一个地区。司法所承担着法治宣传、人民调解、依法行政、行政诉讼、社区矫正等14项工作职能。谭秀云说,作为基层的司法行政工作者,她倍感责任重大,在工作中,会时刻提醒自己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提高自己的履职能力,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忘初心,在每一天的工作中都践行入党时的誓言。
哪里有矛盾
她就把人民调解的触角延伸到哪里
谭秀云在基层司法所工作了整整8个年头,调解工作是基层司法所的工作职能之一,平时与居民群众打交道也是她的“必修课”。
“基层老百姓之间的矛盾纠纷主要涉及邻里纠纷、婚姻家庭、遗产继承这些方面。虽然事不大,但是解决起来难度挺大。”谭秀云说,这些年,一个又一个的“考题”让她不断成熟,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2020年5月,和平门小区的张女士家被人泼粪、砸门,张女士一家和周边邻居们苦不堪言,邻居们纷纷拨打12345热线投诉。令人惊诧的是,泼粪、砸门的不是别人,正是张女士的兄弟姐妹。原来,张女士的父母去世后,留下了这套价值900万元的房产,法院按照赡养情况以及老人的遗愿对财产进行了分割,但兄弟姐妹7人对判决结果并不满意。这样一来,导致前述生效判决难以执行。
谭秀云介入后了解到,因为其中三个兄弟姐妹不在北京,调解起来难度比较大,因此现场集中调解基本不太可能。为此,谭秀云建立了微信群,再加上调解员通过“5+2”“白+黑”的方式多次入户调解,运用法律知识,结合调解经验,站在大家庭的角度帮助劝导。最终,经过了持续五个月的调解,七个兄弟姐妹都在调解书上签字了。西长安街街道在向区政府汇报“接诉即办”工作时,有关领导对司法所的人民调解工作予以肯定。
2020年11月,谭秀云还成功调解一起因拆迁引发的家庭纠纷。此案当事人双方系父女关系,涉案标的540万元。早在2017年,该房屋被列入拆迁范围,因家庭内部对拆迁补偿款分配存在分歧,导致拆迁工程难以继续向前推动。涉事双方积怨已久,其间还多次发生撬锁、打闹的情况。
谭秀云得知此情况后,带领调解员主动介入调解,与双方当事人当面沟通10余次、电话沟通数十次,从拆迁政策、遗产继承、家庭关系等各个角度,不厌其烦地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经过数次拉锯战,双方达成妥协并签署协议,当事人事后送来锦旗,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回忆起这次调解,谭秀云感触深刻,“其中一位大姐,当时抱着我落泪,她说我们一家终于可以一起吃顿饭了。所以我当时就特别激动,我就在想,只有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将心比心,才能做到心心相印。”谭秀云说,调解工作是讲究艺术的,既要考虑到调解的成功率,又要照顾好人民群众的情绪。有的时候在调解中要根据情况掌握好方式方法,最大限度避免群众之间的纠纷,同时要在获得和妥协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在坚持双方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找到那个平衡点,让双方满意,不留后患。
通过调解工作实践,谭秀云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调解工作方法:一是摸清底数,做到知己知彼;二是找准症结,有的放矢;三是引导情绪,产生共鸣;四是情理法相结合;五是巧用调解方式。近几年她共调解矛盾纠纷310余件,解决拆迁、疏解整治、拆违等重大矛盾纠纷68起。
多年的基层司法工作经历,使谭秀云深深地感受到,司法所是基层司法行政机关,更是服务机关。她始终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努力把司法所打造成为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的坚强阵地、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的民生平台。
把法治理念和法律服务
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为了大力发挥基层法治宣传阵地和新媒体作用,为辖区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谭秀云依托辖区11个社区平台,设置了法治宣传栏,为群众开辟家门口的法律学习园地。并且以西长安街为轴,在南侧利用疏解整治促提升的成果开拓了两条普法文化街,在北侧打造“一街一室一园”,即:一条普法文化街、一个公共法律服务室、一个普法公园,通过寓教于乐、通俗易懂的方式阐释与百姓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
除此之外,谭秀云还依托“红墙长安”微信公众号平台,创建普法专栏,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通过图解、短视频等适合新媒体传播的方式,推进普法宣传工作。并积极与电视台等媒体合作,拍摄社区矫正法普法宣传片、《规范化司法所》宣传片、《红墙根下的小事》话剧,在“12·4”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期间,连续三年均在北京电视台进行报道,收到良好的社会法治宣传效果。
“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把我们的法治理念和法律服务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谭秀云说,浓厚的普法氛围,让周边老百姓逐步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新思维。
在和平门地下空间整治工作中,一对夫妻因到北京不久,刚与发包方签订了租赁地下室做旅馆的合同,就遇到地下空间整治,地下旅馆不让干了,但他们的全部家当都交了租金,不知道损失该怎么办。谭秀云得知后,一方面与民政部门联系,咨询相关的临时救助政策,另一方面联系法律援助律师,共同商讨解决方案,与街道整治工作组联系,提存相关证据材料。最终,帮助当事人通过诉讼途径圆满解决了此事。
在谭秀云看来,服务百姓无小事,公共法律服务规范化建设是工作的基础。她通过对标公共法律服务定位,推进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的可行性方案,率先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三级网络全覆盖,并在地区整合法律服务职能,打造“黄南精品公共法律服务室”,为群众提供多元化法律服务,精选律师、人民调解员、公证员等法律专家,全方位为基层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宣传、公证程序指引等法律服务。自2019年以来,共发放宣传手册4800余份,审核、办理法律援助125件。
“我会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全力做好辖区人民群众的法律守护人。”谭秀云表示,要以“早看窗帘晚看灯”的细心、贴心、暖心,充分发挥基层司法所的各项职能,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践行司法为民的宗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