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黄亮与他的“十二步戒酒法”
今年7月,43岁的黄亮斩获第四届“北京榜样·首都监狱戒毒卫士”荣誉称号,由他研发的“十二步戒酒法”矫治项目成功帮助600余名酒精成瘾服刑人员摆脱酒瘾的困扰,大大减少了对服刑人员自身和社会的危害性。
作为司法行政战线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黄亮在监管改造一线一干就是21年。他为何对“戒酒”情有独钟?这要从十年前说起。
“醉驾”入刑带来监管新题
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增设危险驾驶罪,醉酒驾车、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正式写入刑法。彼时,黄亮所在的单位也开始陆续收押危险驾驶罪拘役犯,而这些服刑人员无一例外都因醉酒后驾驶被判刑。
“醉驾”服刑人员服刑时间普遍较短,认罪悔罪意识不强,部分服刑人员还有酒精成瘾问题。如何对该群体开展教育改造工作,犹如一道难题摆在民警面前。无惧困难,黄亮决定与同事主动作为。
为此,黄亮主动申请前往医院酒精成瘾病房实习,同时阅读戒酒治疗理论资料,认真请教专业科研机构专家学者。通过对危险驾驶罪人群的犯因分析研究和坚持不懈地实践探索,他逐步理清了“醉驾”服刑人员的改造思路,并自主研发出“十二步戒酒法”矫治项目,即通过团体形成、承认接受、不良反省、避免酒驾;识别危险、转移爱好、自主能力、生活模式;意志锻炼、表达歉意、个别分析、长效机制来逐级完成拒绝酒驾、减少饮酒、坚决戒酒三级目标。
开发过程中,黄亮根据300余名危险驾驶服刑人员填写的《密西根酒精调查表》,发现30.6%的样本确定是酒精成瘾,82.4%的样本呈现中度及以上酒精依赖。这意味着绝大部分服刑人员违法犯罪不只是一种自控能力的问题,而是均有酒精成瘾现象。
“你们每个人都说说曾经有过多少次醉驾?”一次,在黄亮组织服刑人员参与的团体会上他发问,结果每一个人都说记不清了。他们之中不乏曾因“醉驾”出过事故,然后又再次入狱的人存在。
“我就知道,早晚有一天会到这里来。”这是黄亮听到酒精成瘾服刑人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一旦酒精成瘾,即使因醉驾被抓获判刑,丢掉工作,甚至可能失去生命,他们依旧不管不顾,没有自控能力。因此必须对酒精成瘾者进行矫治,否则他们还会重新违法犯罪。”
“十二步戒酒法”戒“心瘾”
“侥幸心理、法律意识淡薄是违法表面原因,酒精依赖后行为失控才是违法根本原因。”黄亮告诉记者,“十二步戒酒法”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帮助酒精成瘾者减少饮酒量和戒除酒瘾,最大限度减少再次违法风险。“酒精成瘾治疗精髓是戒酒的十二个步骤,目的是诱发强烈的戒酒意愿,这些步骤包括系统戒酒的理念和活动的内容。”
“十二步戒酒法”第一步就是建立起一个能够包容关怀、相互信任的团体。为此,黄亮创建了国内第一个狱内戒酒互助会,将同伴互助理念引入到戒治实践中。
为形成互助团体氛围,戒酒互助会设定有目标、有宗旨、有信条。戒酒者经常一起背诵“戒酒信条”,互相鼓励。当然,并不是每一名服刑人员都可以加入戒酒互助会,最终能否加入完全是科学数据说了算。有的服刑人员刚开始不愿意参加戒酒互助会,他们认为自己没有酒精成瘾,只是偶尔不小心才会出现问题。这时,黄亮就会让他们填写《密西根酒精调查表》进行心理筛查,确定其属于酒精依赖还是酒精滥用。当看到结果呈现较高分值时,这些服刑人员的抵触情绪便慢慢消除了。
戒酒互助会会定期组织团体活动,给予戒酒者充分的理解、鼓励和支持,帮助戒酒者勇于面对自身的困扰,客观评价自己的现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办法,早日走出困境。通过团体矫治活动中倾吐心声,黄亮在帮助他们树立戒酒信心的同时,也会对个体进行心理咨询。
43岁的老张曾是北京某单位的高级工程师,处级待遇,家庭、事业、生活都很美满。2016年的某一天,他因为自己主管的项目获得了很大成功,便组织部门人员聚餐,聚餐后发生醉驾情况被判拘役三个月,同时被单位双开。突然之间,老张失去了自己奋斗获得的一切。
入监后老张情绪非常低落,常常一个人在监区里哭,在开展矫治活动时也常常落泪,甚至流露出厌世的念头。黄亮发现问题后,对他进行个体心理咨询,帮助其找到“心结”,面对现实,从而摆脱严重的自责和悔恨心理,恢复正常的情绪状态。通过进行生涯规划,黄亮让老张明白只要自身有能力,就可以从头再来。在黄亮的帮助下,老张重拾对未来的希望。出监后他在一家企业找到固定工作,并坚决戒了酒,生活重新走向正轨。
寻找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酒在家庭中随处可见,戒酒其实比戒毒更难,戒酒成功的人‘复喝’的概率比吸毒者高很多。”黄亮说。
为了避免“酒驾”,在戒酒的十二步里,帮助戒酒者找到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他人至关重要。这个人被称为家庭式戒酒帮助人,一般就是戒酒者生活里最亲近和最在乎的人,让这些人帮助其戒酒,效果往往会比较好。
如何寻找到这个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呢?所有戒酒者会参加一款名为“醉驾的代价”的模拟游戏。通过情景模拟,寻找最爱。在这个游戏环节,戒酒者带着4名家人郊游,由于酒后驾驶发生了交通事故,这时戒酒者要救人,而在随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舍弃一个人。每个亲人都难以割舍,但又不得不被舍弃,戒酒者深度体验亲人分离的痛苦。模拟游戏最后剩下的人往往就是戒酒者最在乎的人。
38岁的酗酒者刘某因危险驾驶罪被拘役,妻子、父母让他戒酒都不管用。在体验情景模拟游戏时,他却流下了眼泪。黄亮注意到,游戏最后环节,他选择剩下的人是他的女儿。
于是,黄亮为刘某安排了—次特殊的家属见面会,让他在自己17岁的女儿以及妻子面前述说他酗酒和醉驾给家人带来的种种伤害。其间女儿对他说了一句:“爸爸,你能不能不要喝酒了,我现在马上要高考了,就这两年最重要的时候。你要是这样喝酒,我怎么能够安心学习?”刘某当时就泪如雨下,并当场表示一定要戒掉酒瘾,不再喝酒。
充分认识饮酒的危害
黄亮接触的危险驾驶罪拘役犯,全部属于醉酒后驾驶。他们中有的人出了事故,但是大部分并不严重,比如说撞到路边的树上、马路牙子上,有轻微的剐蹭,轻微伤害别人。甚至也有醉酒后驾车被交警直接查获的,还很不服气地说:“我醉酒开车没撞人,也没出交通事故,为什么抓我?”
“你们今天还能够坐到这里来讨论问题是幸运的。”在戒酒互助会上,黄亮会告诉大家要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酒后驾车被抓应从心里感谢交警。因为一旦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出现死伤,被判交通肇事罪付出的代价则更大。
随后,黄亮会让大家从生理、心理、家庭、社会、金钱、生命等各方面讲饮酒的各种危害,讲述自己曾经的“苦难史”,让他们从相互讲述中体会到酒精成瘾带来的严重危害,从而降低对饮酒的渴求。
在进行戒酒的过程中,当然也会有人提出挑战,黄亮还记得20多岁的危险驾驶服刑人员马某某说,饮酒除了会带来很多危害,也会有好处,比如可以让他更好地与客户沟通,得到订单、赚到钱,让家人过上幸福生活。马某某的说辞还得到了身边人的附和。
出现这一画面时,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民警会先同意他们讲述饮酒带来的所谓“好处”。但同时会发问:“你现在身处监狱,有的人还因为醉驾造成身体的残疾,甚至是在车祸中失去生命、亲人,等待你的还有高额的赔款,你现在问一问你的家人幸福吗?你问一问家人是需要你的钱,还是要一个安全健康自由的你?”这时大家就全沉默了。
就这样,通过“十二步戒酒法”,戒酒互助会以心理咨询中心为依托,将戒酒互助会与团体心理治疗、沙盘治疗、拓展训练等治疗方式有效结合,通过一系列的心理矫治,帮助酒精成瘾者戒除酒瘾,最大限度防止他们因为酒精依赖重新违法犯罪。
黄亮先后开办戒酒项目45期,帮助600余名酒精成瘾服刑人员摆脱酒瘾的困扰。在戒酒研究的路上,近年来,黄亮除了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创新,他还善于总结工作经验,发表《醉酒驾驶者人群心理健康状况和应付方式特征分析》《男性醉酒驾驶者人格特点和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醉酒驾驶者的冲动行为特征与酒精使用严重程度的相关研究》论文三篇,得到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认可。
2018年6月,“十二步戒酒法”矫治项目被评为市局“优秀矫治项目”,黄亮个人获市局“优秀矫治人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