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文献保障和智力支撑

国家图书馆创新路径打造国家级社会普法宣传教育、法律研究支撑阵地


  法律信仰的形成,离不开法治文化的滋养和熏陶,要进一步厚植法治中国的文化根基。

  国家图书馆作为全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中心,是文化和旅游部直属的国家级公共文化机构,在支持和推动公共文化领域立法,带动全行业依法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方面积极履职尽责,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国家图书馆又依法承担公共图书馆功能,依托丰富的法律文献资源、服务和科研优势,创新路径打造国家级社会普法宣传教育、法律研究支撑阵地,全面助力国家法治文化建设。

  近日,国家图书馆馆长熊远明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图书馆基于这些独有的角色定位,为党和国家依规治党、依法治国提供文献保障和智力支撑,积极承担为国家立法和决策服务的职能,承担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普法宣传教育的职能,努力推动文化领域法律体系建设与实施,力争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国家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规定,国家图书馆承担“为国家立法和决策服务”的职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张曙光介绍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图书馆始终承袭“博采文献,言必有据”之传统,秉持“稽古右文,聿资治理”之理念,依托海量文献信息资源、专业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始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关切,在服务国家立法、服务政府重大决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服务立法方面,国家图书馆长期密切关注并主动为国家立法工作提供全面、系统、客观、翔实的文献保障,并承担有关法律及其配套制度的立法支撑研究。截至2021年,国家图书馆已先后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等立法工作提供上千个专题的参考资料。

  国家图书馆努力承担图书馆相关领域立法支撑研究。受文化和旅游部委托,承担公共图书馆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及其配套制度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处置、年报编制指南以及古籍保护条例、出版物样本缴送管理条例的立法支撑研究和文本起草工作。密切关注公共文化领域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积极为著作权法、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文化产业促进法、文物保护法、学位法、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文件,以及文化和旅游发展系列规划等文化政策提供意见征询;并通过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推动公共文化领域法治化建设。

  在贯彻公共文化领域法律法规方面,国家图书馆通过开展交流研讨、专题培训、解读宣讲、执法检查、撰写自查报告、制定或完善规章制度、对照法律法规改进工作等方式,全面贯彻执行公共图书馆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著作权法等图书馆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文化政策;编制出版《公共图书馆法解读》《公共图书馆法学习问答》等专著,承担《公共图书馆知识产权工作指南》编制,定期编辑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法规汇编》《公共文化相关法律政策选编》。

  谈及国家图书馆在服务立法方面的优势,熊远明表示,国家图书馆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文献信息机构,其宏富的馆藏能够为立法决策服务提供全面可靠的文献保障。百余年来,国家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获取、组织、整理、保存、服务领域深耕厚植,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批拥有敏锐洞察力和即时反应能力、擅长对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研究的文献信息专家,为国家图书馆在海量信息基础上,准确把握国家战略及社会热点问题,形成多样化决策服务产品提供了高素质的人员保障和专业化的信息处理能力保障,同时凭借软硬件平台设施先进,数字资源内容丰富,服务范围覆盖全媒体,为及时、准确、高效开展立法决策服务提供了现代信息技术保障。


  通过借阅活动为读者普法

  目前,国家图书馆馆藏中外文法学、法律类文献近37万种。其中,中文法律文献23万余种,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录音录像制品、缩微制品、学位论文、博士后报告等;中文法律古籍文献3000余种,包括法学、律令类专门古籍,以及涉及各种法学思想和刑法史志等法律相关文献;馆藏地方志资料共有法学类295种,另有法律史料、家法族规等散见于旧方志、家谱等文献资料中。同时,国家图书馆订购了多个专门法律数据库,收录国内外法律法规、案例、文献及法学期刊。另有多个综合性数据库包含法律学科,可以进行法律分类检索。

  张曙光表示,法律文献是国家图书馆提供立法决策服务、服务法律领域学习研究、开展公众普法宣传教育的基础。国家图书馆依托丰富的馆藏法律文献,通过设立法律参考阅览室,在综合图书室中设立法律主题文献专区等方式,为满足中央国家机关、行业重点科研单位以及普通公众查询利用中外法律文献需求提供服务。

  “学生、研究人员和老年读者群体对法律类图书具有较高的阅览及外借需求,图书利用率和外借率基本可以排入热门图书的前五名。”张曙光介绍说,尤其是宪法宣传周期间,专设的法律主题文献专区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与好评。法律参考阅览室定期推出“法润人心,书养正气”系列展览活动,针对养老立法、家庭教育立法、税制改革立法等重点问题,选取馆藏中外文图书进行推介,方便读者参观阅览。

  为了更加广泛开展普法工作,国家图书馆通过举办“文化与法治——法学名家系列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解读”“民法实务”等系列线下讲座,为社会公众全方位解读法律法规、司法解释。

  此外,国家图书馆还联合全国省区市图书馆,在“国图公开课”栏目中设置政治学、法学专题,开设成体系的国民普法教育课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模式,推送多种形态的学习资源,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国图公开课”普法课程的推出,受到了公众的热烈欢迎,部分课程学习达6万人次。

  国家图书馆还充分利用新媒体等技术手段,积极探索“互联网+”普法新模式,策划制作专题展览、举办公共在线答题互动游戏,有6000余人观展,微博微信互动人数近2万人。

  2019年,国家图书馆获得了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熊远明表示,国家图书馆拥有庞大的法律文献基础,这是普法工作的优势之一。在这一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阵地功能作用,为讲座、展览、阅读推广、公开课等服务品牌提供很好的依托,先进的新媒体技术对推动线上普法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开展文献研究并建设数据库

  为了更好地将专业性与公共性进行结合,国家图书馆通过搜集整理、编纂、出版法律文献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法律文献研究并开发建设数据库,以专业的态度对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精细加工、多维度展示,针对不同用户群体需求,提供多渠道、多层次服务。

  目前《大唐六典》《律音义》《两汉诏令》等重要法律典籍已整理出版。基于我国家规家训文献中含有丰富的优秀法治内容,进行系统挖掘、整理、出版,能为传承和弘扬传统家教、家风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全面的史料和理论依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还出版了多种家规家训类文献,包括多版本《颜氏家训》及解读,系统收录中国历代家训、家规专书200多种的《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辑刊》(30册)等。

  为了保护、传承中华法系的优秀思想和理念,便利学界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目前国家图书馆已将大部分法律文化善本古籍数字化并发布上网,可供广大公众查阅使用。

  国家图书馆通过对法律文献的研究,自建了多个专题性法律文献数据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民国时期法律法规数据库”的建设。

  张曙光介绍说,民国时期法律文献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历史原貌,是研究中国法制史的重要文献源。国家图书馆重点选取馆藏民国时期法律文献的精品珍本和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民国时期法律的权威版本,建设了“民国时期法律法规数据库”,全库总计收录法规全文1万余篇共约1600万字,另含表格、图片等资料,供公众在国家图书馆网站上检索和使用。

  此外,国家图书馆还协助有关部门建立了多个专业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全方位搭建了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学习平台,有助于推动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与落实。”熊远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