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同行 勇于创新

  前几天,在“新生开学第一课”上,我校党委书记孙国华勉励大家要做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者、做西北政法大学红色校史的传承者,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志气、传承红色基因增强骨气、苦练能力本领增强底气。我希望同学们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先锋队、突击手、排头兵,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用行动去践行“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青春誓言。

  这几年,我多次要求大家“赓续学统 传承道统”,做学术为本、德法兼修的表率,前者强调赓续大学思想文化,后者强调传承民族精神气质。学术是高水平大学的本位,德法兼修是新时代对于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对你们的要求。今天,我以“与国同行 勇于创新”为题,和大家做一点交流。

  与国同行,与时俱进。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就我们国家法治建设来说,2020年11月,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这为开启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正式实施,《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等相继发布。可以说,“中国之治”进入了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生逢其时,就要有所作为。按照《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提出的规划,到2025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提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时,正是你们工作后年富力强、经验丰富、能力卓越的第二个十年。希望你们,观大势、立大志、树大德、成大才,在时代感召中找准奋斗坐标,找准前进方位,坚定自信地担当起时代使命,与国家同向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

  研“精”究“微”,勇于创新。在西法大长安校区校务楼前的石头上,正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给我校前身陕北公学的题词,背面镌刻着体验“老延大”优良传统的十六个大字:政治坚定 实事求是 勇于创新 艰苦奋斗。这是2001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时对我校充分肯定的红色育人基因。勇于创新既是我校红色育人传统,也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难以有强大的创新体系,就不能很好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对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加迫切的现实要求。

  近年来,我校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不断突破。2021年,本科招生与研究生招生人数比例首次达到2∶1,研究生招生人数首次突破1500人,首次开始实行两校区协同培养人才。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校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出台了一系列制度举措,特别是对研究生培养方案做出重大调整,你们是适用新方案的第一批学生。学术是高水平大学的本位,学术创新能力是衡量研究生培养水平的关键指标。我校有一批德高望重、德才双馨的“功勋教授”,有“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我校资深教授赵馥洁,“全国模范教师”刘进田教授等著名学者。他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取得了卓越的开拓性学术成就,是大先生、大学者、名教授。大家要以他们为榜样,把学习研究作为一种人生追求、精神境界、责任担当和生活方式,做西法大的学人,不断提升学术创新能力。

  学术创新,必须夯实学术根基。研究生要转变角色,自觉主动开展探究式、启发式、研究式学习。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平台、研究智库,积极主动参与各种学术活动。要注重理论创新能力培养,夯实理论基础,关注学术前沿,加强学术研究方法训练,逻辑思维、批评性思维的养成和学术规范的表达,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自主从事专门工作的能力。

  学术创新,必须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学术研究切忌浮躁,要增强实干精神、动手能力,多读、多记、多写、多思考。我给每届研究生都布置同一个“作业”,也要求你们能够完成。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能够做到“五个一百”:读100本学术专著、读100篇创新期刊学术论文、在图书馆认认真真学习100天、记录100万字的读书笔记、研究100个典型案例。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在前两年学习期间完成不少于24篇、15万字的科研论文写作训练。

  学术创新,必须恪守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是每个人在学术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行为准则。研究生是学术研究的入门者,同学们要爱惜自己的羽毛,树立良好学术道德风尚,自觉承担学术责任,遵守科研规范,严肃学术纪律,捍卫学术声誉,绝不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做一名严谨治学的力行者和学术道德的捍卫者,涵养实事求是、戒骄戒躁、潜心问道的好学风。

  投身实践,淬炼成才。实践是知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创新能力是衡量研究生素质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实践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成长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也是学术学位研究生全面成长不可缺少的能力素质。“全国优秀教师”汪世荣教授带领的社会治理研究团队,在全国各地特别是浙江省对“枫桥经验”进行长达16年的持续跟踪研究,产出了全国领先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为推进社会治理科学化、法治化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在学界产生重要影响。同学们要将理论思考和问题求解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做一名经世济民、堪当大任的创新型人才。

  投身实践,立足中国大地做学问。要掌握社会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走进田野,关注普罗大众、基层社会所思所想所盼,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投身于更高水平法治中国建设的火热实践,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要拓展研究视野,关注社会现实,踏踏实实做学问,做到心里有火,眼里有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做接地气、见真章、动真格、求实效的西法大学子。

  投身实践,在反复淬炼中成长成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知识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深化、提升。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素质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提升,职业伦理道德也需要在实践中感悟。同学们要将明德作为要求,强化道德自省,涵养公平正直、光明磊落的精神品格,做到择善而为,向善而行。要注重实习实践,经风雨、见世面、开眼界、强素质,通过实务部门的历练、实践的淬炼,切实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奋斗者、建设者。

  庄子云: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研究生学习是创新性学习,是化茧成蝶、凤凰涅槃的过程。这里没有捷径,没有坦途,有的只是夜以继日的努力、通宵达旦的付出,困难面前不回头、挫折面前不放弃。相信大家在今后的学习成长中,一定能够赓续红色血脉,肩负时代重任,勇于创新、勇于实践,高质量完成自己的学业。

  在这里,作为导师、作为校长,我向大家郑重承诺,学校一定会为你们提供全面的学习生活保障、创造学校所能企及的最好条件,助力你们立德树人、成长成才。

  最后,祝大家学习进步!身心健康!青春无悔!

  (本文为作者在西北政法大学2021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致辞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