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掉电商“砍单”的念头需依靠法治力量
近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互联网消费“砍单”问题调查结果。调查发现,在涉及的40个电商平台中,有17个电商平台涉嫌存在不公平或不合理格式条款。这些电商平台涉嫌通过制定不公平或不合理格式条款,为平台或商家单方面取消订单留有借口。(8月31日中国消费网)
部分电商经营者通过推出打折促销等方式吸引消费者下单,而在消费者下单付款后又单方面取消订单,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砍单”。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互联网消费“砍单”问题调查报告》显示,超八成受访者有过被电商“砍单”经历,比2019年上升10.82%,有逐渐上升趋势。
“砍单”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在平台购买货物,本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是部分电商平台却以不公平的条款为借口,对消费者进行“砍单”。事实上,电商平台“砍单”为了满足自己利益而侵犯消费者权益,一些电商平台以低价商品打出广告,诱导消费者进行消费,一旦消费者消费,平台就以各种借口不发货,还有一些电商平台虚报库存,当消费者点击购买付款后,却宣称库存不足,只是利用消费者增加平台浏览量。电商的“砍单”手法实为一种恶意营销,其目的在于以低成本赢得点击率和关注度,或者借机获取消费者信息。
2019年实施的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等方式约定消费者支付价款后合同不成立;格式条款等含有该内容的,其内容无效。按照民法典规定,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否则用户在网络选购商品并提交订单的时候,商家就需要履行提供商品的义务。商家单方面取消订单,是一种违约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且,商家以各种理由“砍单”,本身也是与商家发布信息不符的表现,属于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砍掉电商“砍单”的念头需依靠法治力量。国家层面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出台相关行政规章等手段,明确惩治处罚措施和条款,从根源上遏制和堵住电商“砍单”的念头。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严格审查网络购物、生鲜电商及社区团购等有关电商平台,发现其用户服务协议存在为“砍单”留有借口的不公平不合理格式条款,应督促其删除或修改相关条款内容。严查严惩电商平台“砍单”问题,对于不及时改正的企业和平台,依法予以严厉处罚,让电商付出法律代价,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督促电商经营者诚信经营,切实杜绝“砍单”现象。作为消费者,应该避开那些用“低价抢购”等方式吸引用户的商家,切勿被“小便宜”蒙蔽双眼,落入平台和商家的圈套。在遇到电商“砍单”等权益受损问题时,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能力,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