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热播剧《扫黑风暴》

用文艺彰显正义力量 让时代主旋律扣人心弦

——直击热播剧《扫黑风暴》


  最近热播剧《扫黑风暴》,一出手便是不凡。

  开篇即是一场风暴来袭:夜黑风高,一个非法偷运燃油的团伙正在作业。不料,三四辆警车突然出现,犯罪嫌疑人连忙四处逃窜,还是被警方悉数抓捕。犯罪团伙头目的落网,引出了14年前的一起惊天大案。而此时,大案中的关键人物马帅(宁理饰)却在看守所里,悠闲地吃着日料、抽着雪茄,讨论着中央第三十六督导组的到来……

  近日,由五百担任导演、王斯阳联合执导,孙红雷、张艺兴、刘奕君等一众明星出演的剧集《扫黑风暴》开播。该剧根据真实案例改编,讲述了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进驻中江省绿藤市,多方协作将黑恶势力及保护伞一网打尽的故事,呈现了扫黑人员与黑恶势力交锋时遭遇的困难、压力与风险,传递了中央对扫黑除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决心。

  《扫黑风暴》在各大媒体平台已经开播,引爆热点,各项数据十分出色,在全网收获了高收视、高热度、高口碑。该剧中政法工作者英勇顽强、合力扫黑的表现,以及新老一线干警的正义精神传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极具戏剧张力 引人入胜

  剧情开篇,中央第三十六督导组进驻,明面犹如一潭死水、实则暗潮涌动的绿藤市,黑白之间的微妙平衡被正式打破,掀起了一场“正邪较量”的硬核“风暴”……

  《扫黑风暴》中,各方势力悉数登场开启明暗交锋,一众戏骨狂飙演技。演惯了大反派的刘奕君登场,摇身一变,成了剧中气场十足却让人难辨正邪的专案组组长何勇;曾在《征服》中饰演“黑老大”的孙红雷,在此剧中饰演马帅的“兄弟”兼法律顾问、前刑警李成阳,仍是小寸头、一身黑,看上去满身邪气却始终不放弃对真相的追查;张艺兴饰演的年轻刑警林浩嫉恶如仇,热血无畏,职业信仰坚定,却与自己父亲的徒弟李成阳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王志飞饰演的高明远笑里藏刀、运筹帷幄,有谋略有胆识,是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反派角色;吴越饰演的公安局副局长兼扫黑办主任贺芸,表面上充满正义,却在一场关键审讯中被推到台前……

  《扫黑风暴》对剧中人物的刻画,可谓一大亮点。除了上述这些戏份较重的主角外,该剧还根据人物性格和剧情需要,添加了一些生动有趣的细节,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活的人物群像,如剧中一口武汉话的新帅集团元老 “海哥”(石建饰)、量血压的“胡所”(孙浩饰)、脸上有刀疤手里却常拿粉色保温杯的大江(苏可饰)等配角,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扫黑风暴》的“巧思”在于塑造多元丰满的人物群像,除了体现人物本身的立场和性格,剧中各方势力的代表人物还推动着多条叙事线索的展开。

  以14年前失踪的质检员麦自立为入口,设置悬疑点,埋下“前史”,引发观众好奇。陈年往事缓缓揭开,富有冲击力的剧情持续推进,悬念迭出又环环相扣,随着一步步抽丝剥茧地揭开真相,案件和案件之间的联系日渐明朗,萦绕在扫黑除恶督导组心头的迷雾也被层层拨开……

  《扫黑风暴》作为一部以扫黑除恶行动为题材的影视剧,剧情跌宕起伏,正邪冲突惊心动魄,扫黑故事引人入胜。“意外”猝死、谋杀、埋尸、受贿、保护伞、权色交易等桥段,通过大尺度、写实性、多维度的全面呈现,再透过暗访调查、正邪对峙等险象丛生的场面,道出绿藤市背后黑恶势力的错综复杂,以及扫黑除恶任务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传递出扫黑除恶、打击犯罪的决心与使命的同时,也让观众酣畅淋漓、意犹未尽。


  官方坐镇指导 让人信服

  这部现实题材热播剧的来头可不小。

  据官方披露,该剧由中央政法委宣传教育局、中央政法委政法综治信息中心、湖南省委政法委等指导,企鹅影视、中国长安出版传媒出品,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片尾那个指导单位和协助单位也太牛了。”有观剧网友发布弹幕感叹道。

  据该剧总制片人李尔云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在剧本阶段、拍摄阶段均有深度参与和指导,“我们基本是一起创作下来的,包括筛选案例,开拍前的剧本围读,相关部门还会定期去组里看素材,一集一集往下顺,有问题及时提出让我们调整。”

  多名参与过扫黑除恶一线的工作人员参与指导,让该剧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紧张曲折的戏剧冲突中,创作者通过多细节、多维度再现扫黑除恶工作的惊心动魄,反映政法干警生活真实的酸甜苦辣,探求人性深处的善与恶,让观众真正理解“哪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的生活真谛。

  扫黑除恶不会一劳永逸。要有与黑恶势力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提出了新要求。

  正如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发文所言——电视剧绝不代表着专项行动的结束,而是标志着扫黑除恶常态化浩浩荡荡的开始。如今,三年专项斗争结束后,扫黑除恶工作转入常态化。今年4月举行的全国省级扫黑办主任视频会议明确提出,今年要重点做好10件事:追捕一批“漏网之鱼”;起底一批重点线索;深查一批“保护伞”;精办一批大要案;持续防范和整治“村霸”;深化重点行业领域整治;挂牌督办一批重点案件;督导推动一批重点地市;选树一批扫黑除恶常态化先进典型;掀起一波宣传热潮。

  如今,“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已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为根治黑恶顽疾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保障。这是一个人民的政党对人民负责的鲜明态度,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海晏河清、乾坤朗朗的重要保障。


  真实事件改编 令人注目

  《扫黑风暴》如此“硬核”,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情节来源于现实改编,汇集了不少观众耳熟能详的大案要案。

  剧中,有取材于“云南孙小果案”,犯罪后改名换姓继续兴风作浪的孙兴;有改编于“海南菜霸黄鸿发案”,垄断绿藤市蔬菜批发的“菜霸”杨冬;有如同“新晃操场埋尸案”中原型邓世平一样,因坚持保证工程质量而触及黑恶势力利益,被残忍杀害的麦自立;还有选材改编自“云南孙小果案”中包庇儿子的母亲贺芸和“湖南文烈宏涉黑案”中被称为“现金王”的高明远……剧中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情节,都曾真实地发生过,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真实案件的普法教育性和震撼力,也成就了本剧的“真实感”。

  “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从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孙小果案、操场埋尸案等重大案件,到剧中各类角色的言谈举止和穿着打扮,无一不体现着真实。”一名全程参与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工作者看了《扫黑风暴》后评价道,“我想也正是这种真实,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也赢得了观众的心。”

  记者注意到,在该剧每集的片尾,均披露了一些大案要案办案时的真实画面,展现了一线扫黑人员真实的经历和工作状态,也让剧情与现实形成强关联,让观众从中看到扫黑英雄的付出与牺牲,看到现在扫黑成果的来之不易。

  除了大案要案外,《扫黑风暴》还巧妙地结合当下时事热点进行创作改编。在剧情中融入了大量关于“裸贷”“套路贷”“菜霸”等社会痛点问题,通过故事化呈现、多方位科普,进一步提升观众金融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

  曾执导过《心理罪》《古董局中局》《大人物》等作品的“鬼才导演”五百近日也发文坦言:“这个作品最大的困难是‘真实案件’。”

  该剧是由若干个真实案件取材改编,恰恰真实事件的精彩和冲击力,也成了改编时的最大难点。“真实展现的哪些部分是最有效的?”“这个作品要用什么风格的影像表现真实?”“呈现的真实是否是观众认知中可接收到的真实?”这些问题在创作过程中,一直萦绕在五百的心头。

  为此,主创团队在前期阅看了大量卷宗和审讯视频后,放弃了“纪录式的表达”和“过度戏剧化的描述”,尝试把案件拆散用碎片的细节放入故事主线,并在创作过程中反复讨论“合理的真实性”。最终在官方坐镇指导支持下,创作出这部现实意义与戏剧化并行、观众喜爱的主旋律作品。


  剧集观照现实 使人震撼

  《扫黑风暴》虽然是一部影视作品,但剧集的背后是对现实生活的观照。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一场为期三年、集党和国家之力、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雷霆万钧之势在全国展开。

  2021年3月29日,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总结表彰大会在京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了全面胜利。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全国共打掉涉黑组织3644个,是前10年总和的1.3倍;打掉涉恶犯罪集团11675个;全国法院一审判决涉黑涉恶犯罪案件3.29万件22.55万人,回应人民期待、巩固执政根基、维护社会稳定、彰显法治权威。

  “你之所以看不见黑暗,是因为有人把黑暗挡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良好成效,成为新时代平安中国建设的生动写照,这背后包含着无数扫黑人员的血汗和牺牲。

  在过去1000多个日夜,广大政法干警和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国100余万政法干警充当主力军奋战在一线,754名干警在专项斗争中负伤或牺牲,用血肉之躯守护了一方平安。正是这一群在风雨中勇担责任、砥砺前行的时代英雄,不畏艰险,高扬利剑,奋力保护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扫黑风暴》上线以来居高不下的热度,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扫黑除恶的关注。”一名全程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政法干警告诉记者,看到该剧一步步成为“爆款”现象级作品,自己心里也满是感动。“人民群众对我们的认可,比任何鼓励都更重要。在常态化扫黑除恶全面开启的今天,我们唯有继续努力奋斗,为群众解决一个又一个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扫出一片朗朗乾坤,才能回馈大家的支持厚爱。”

  五百发文时也表示,“《扫黑风暴》和以往作品比较不同的点在于,这部剧集的意义不仅在‘推理’更在‘警示’。”

  “我们为什么要扫黑除恶?得把这事说明白了。”《扫黑风暴》杀青特辑中,演员孙红雷说道:“老百姓看完这戏以后就(得到)科普了。”这也是《扫黑风暴》背后的重要现实意义,通过营造悬念、故事化呈现,向大众普及扫黑除恶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让民众更好地感知扫黑除恶的成果,以及背后广大政法工作人员付出的艰辛与努力,通过艺术作品更好地凝聚共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