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北大红楼 重温觉醒年代
顺着北京东城区沙滩南巷往北走,小巷的尽头就是五四大街,这条街以“五四运动”的发源地而得名,北京大学红楼(以下简称北大红楼)就在五四大街的北边。近日,北大红楼对个人开放预约参观。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我们党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在建党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北京大学红楼,始建于1916年,建成于1918年,是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开展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这里曾是北京大学校部、一院(文科教学楼)和图书馆的所在地,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此孕育诞生。近日,民主与法制社记者探访了这座有着上百年历史、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地标性建筑。
见证光辉历史
北大红楼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全楼主体以红砖砌筑,红瓦铺项,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百年建筑,亲历了一个觉醒年代的伟大辉煌。
北大红楼——“五四运动”策源地。在这里,革命者掀起新文化运动的高潮,组织发动“五四运动”,唤醒民众思想觉悟。1919年5月3日,北大的学生和北京高校代表聚集在这里筹备第二天的大游行,学生们连夜手书3000多条标语,桌上摆放着游行的应用之物,铁皮喇叭、水壶,还有罗家伦起草的《北京全体学界通告》……
北大红楼——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先驱们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点亮革命的真理火种。1918年11月底,李大钊在这里的119室写下《庶民的胜利》;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马克思研究号”上发表初心之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20年,在李大钊的指导下,邓中夏等人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北大红楼——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诞生地。在这里,先辈们酝酿创建中国共产党,组织建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探索中国革命之路。1920年4月,李大钊在这里会见了俄共(布)代表维经斯基,推动了建党进程;1920年10月,北京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党组织——北京共产党小组在北大红楼李大钊办公室正式成立;1922年8月,在李大钊指导下,京汉铁路工人中的第一个党支部——中国共产党长辛店支部成立……
这座百年建筑,也见证了一批革命先辈的热血初心。
100多年前,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先驱在此开展革命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酝酿和筹建中国共产党。1917年1月,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1918年8月,北大红楼建成后,陈独秀就搬到这里办公;1917年12月,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从北大红楼建成到1922年12月,李大钊一直在这里工作。1918年10月到1919年3月,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任职,读了不少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毛泽东后来多次回忆,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在这一时期确立的。
这里的一砖一石、一门一窗,见证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目睹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取得的辉煌成就。
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记者探访北大红楼当天,红楼二层的东面,一间办公室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
这个面积50平方米大小、陈列着中古家具的北大文科学长室,是陈独秀当时的办公室。就是在这里,陈独秀写下了“五四运动”期间他在《每周评论》发表的7篇文章和33篇随感录。
除了二楼东面陈独秀曾工作过的文科学长室外,李大钊工作过的图书馆主任室,以及“五四运动”筹备室、登录室、大教室等六处旧址,均根据历史场景精心复原后开放参观。这是近期北大红楼设置的“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的参观亮点之一。
“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分设“经历近代各种力量救亡图存探索的失败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唤起民族觉醒 构筑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高举爱国旗帜 形成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播撒革命火种 打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酝酿和筹建中国共产党 铸就党的主要孕育地之一”“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六个部分,共计67个展室。
据北大红楼导览工作人员介绍,在此次展览中,共展出珍贵历史图片958张、珍贵文物史料1357件、艺术品40件、珍贵影像视频13个、场景再现25组。观众不仅可以看到李大钊《狱中自述》、毛泽东与蔡和森关于建党的通信、全部63期的《新青年》杂志,还有多版本《共产党宣言》等珍贵文物。这一件件展品、一个个光辉历史场景的瞬间,向观众展示着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
红楼东侧,一间教室被复原成“五四运动”前夕学生们正在准备游行旗帜、标语时的样式:旗帜宛然,条桌整齐,一群饱含热血与激情的青年振臂高呼。“看着这些历史场景和资料,仿佛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老一辈人的革命岁月。”一位在《五四前夜》微缩景观前参观的观众说。
据悉,“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系列展览中极具代表力的展览之一,被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文物局列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吸引了众多观众参观游览。
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所承载的历史,是中国思想启蒙和民族觉醒的转折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深入研究挖掘其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集中展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的光辉历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0年3月,北京市将1915年至1923年6月期间,北京地区与中国共产党创建活动有关的重要会议场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重要党史人物故居以及重要纪念设施等31处旧址进行保护修缮。这些革命旧址,记载着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先辈传播马克思主义,孕育建党的光辉历史和不朽业绩。
“这些革命旧址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北京革命活动历史,是党史上的光辉一页。”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爱军表示。
经过一年多努力,旧址群得到系统修缮提升,于2021年6月陆续开放。除了北大红楼展览外,如在北大二院旧址设有“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专题展;在《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设有“历史上的《新青年》”“陈独秀在北京”专题展;在李大钊故居设有“播火者——李大钊革命思想与实践”专题展;在李大钊烈士陵园设有“不朽的功勋——李大钊生平事迹”专题展;在长辛店二七纪念馆设有“北方的红星——长辛店与中国工人运动”专题展等9个专题展。
记者了解到,这9个专题展依托旧址本身的主题内容,选取了特定的角度,聚焦专题和历史细节,深化拓展主题展。比如,根据《京报》是民国时期知名进步报刊的史实,在京报馆旧址举办“百年红色报刊”专题展,集中讲述党的红色报刊发展历史。主题展与专题展有总有分、相互联系,彼此呼应、相互印证,共同形成精品展览群,极大丰富了文物修缮和史料陈列的思想内涵。
在中国共产党庆祝百年华诞的时刻,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集中亮相,丰富公众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的具象认知,缅怀革命先辈的壮怀激烈与热血初心,勉励后辈砥砺品格、开拓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