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文登区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同心文登”品牌

融合治理资源 绘就共治“同心圆”


  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高度整合全域资源,积极推进“区+镇+村+N”四级层面纵向贯通、上下联动,网格管理和政务热线两大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用、交叉循环,“六治一网”关键要素全面融合的“同心文登”社会治理工作品牌,走出一条极具县域特色的“枫桥经验”升级版之路。2020年,文登区社会治理工作位居威海市前列,在全省社会治安满意度调查中,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在全省136个区(县、市)中排名第三,列全市第一,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获得感不断增强。


  “区+镇+村+N”四环贯通

  进一步夯实社会治理根基

  打造区级“中心环”,强化顶层治理。成立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区领导为副组长,39个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领导小组。打造区矛盾纠纷多元化处置中心“中心环”,下设诉调对接中心、人民调解中心、社会矛盾受理调处中心,负责协调调度各类调解机构开展工作,并依托区镇村三级网格化治理网络,进行矛盾纠纷排查、发现、分类交办、督办反馈等工作,使“中心环”成为社会治理体系中的“CPU”。

  夯实镇级“联动环”,推进协同治理。依托15个镇街,设置15个矛盾处置分中心“联动环”,上承区级层面,下联农村(社区),由镇街政法委员任主任整合辖区内基层司法所、派出所、法庭等专业力量,发挥网格员、调解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超2000余名基层力量,开展镇域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使“联动环”成为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传动轴”。

  延伸村级“基础环”,实现精微治理。以653个村(社区)为“基础底座”,设立653个矛盾纠纷处置工作组“基础环”,由村(社区)调解主任任组长,协同村(社区)调委会、警务室,共同抓好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开展常态化入户走访、排查、上报、化解等工作,实现了“群众呼叫,网格员报到,调解员上门”的一站式服务,确保“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打造N个“聚能环”,探索共建共治。针对一些矛盾纠纷多发的行业性专业性领域,将调解的触角不断延伸,设置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23个,实现行业领域全覆盖。同时,以“党建+”“信用+”等治理形式,创新组织工作,激发基层活力,实现“两代表一委员”、治安队员、物业保安、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政法退休干部以及志愿团体、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自发参与的N个“聚能环”治理效应。以环山街道小蚂蚁社工服务中心为例,其将国学专家、律师、教师、心理咨询师、物业服务人员、水电暖维修工等多领域人员吸纳为志愿者,发挥其职业优势和特长助力矛盾纠纷化解,每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六环共治”叠加增效

  进一步丰富社会治理手段

  以“政”“智”驱动,凝聚智慧网格“向心力”。聚焦破解城市基层治理中党建引领不充分、网格化体系不健全、精准化服务效果不明显、群众满意度不高等问题,通过织密网格、提升网格、做优网格等方式,凝聚网格条块力量,建立起上下贯通、全域统筹的治理体系,将26个城市社区划分为369个网格,优化设置264个网格党支部,构建区、街道、社区、网格纵向联动的四级组织架构,实施26个小区党建示范点培育工程,建立各层面联席会议、服务联动、督导落实等制度机制,实现党建全覆盖统领,并依托“1+6+N”综合执法平台、网格化治理信息平台、智慧社区党建服务平台、“党建+信用”智慧平台等载体建设,实施“党建引领网格聚力”工程,将组织、政法、民政、住建、综合执法等部门力量统筹使用、集中攻坚,实现服务力量由“社区单打”向“部门联手”转变。截至目前,先后召开各类会议243次,协调解决问题8639个,“红网一家”品牌治理成效逐渐凸显。

  以“自”“信”推动,激活村社善治“吸引力”。积极探索社区“信治”促“自治”模式,将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与诚信体系相结合,形成“信用+志愿活动”、信用积分兑商品、“以信养信”等“信用+”模式场景应用,激发居民群众“自治”的自发性和先导性。以高村镇为例,设立了镇级信用专项基金30万元、24家“信用超市”和50家诚信星级折扣店,将“社会力量”的工作成效与“信用报酬”挂钩,向积极投身社会治理工作的群众发放奖品,群众还可以凭信用分到“信用超市”兑换商品,充分激发了基层党员、志愿队伍、广大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主动性。同时,推进社区工作和信用体系融合建设,全面推行个人诚信体系建设,全区90%社区居民建立信用档案,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培育发展社区自建组织36个,在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治安巡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信用建设成为社区治理的新引擎,2020年,文登双龙等4社区评为“威海市精致幸福社区”。

  以“德”“法”促动,激发源头治理“内生力”。将法治力量和道德力量集聚融合,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首推“五化七调”工作法,首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实现调解室“村村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全覆盖”,引导群众通过非诉讼途径化解矛盾纠纷,并不断完善村民档案规范管理等制度,把农村各项事务全部纳入法治化轨道,全区419个村(社区)被评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覆盖率达到55%。同时,力求法治教育和道德教化入心入脑,将道德教育融入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中,构建“1处实践中心+15处实践所+653处实践站”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着力把小活动室、小村史馆、小矛盾调解室、小爱心超市等“小服务点”连点成片,整合成法德文化宣传的大阵地,并以精准服务群众为出发点,创新推行“志愿服务+诚信建设”“线上+线下”服务模式,开发“志愿文登”微信小程序,实现“菜单式”志愿服务,精准满足群众需求。目前,“志愿文登”已成立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405支,线上注册志愿者达15万余人,点击率高达970万。


  “网线交叉”闭环互通

  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一网”统筹,“小”网格“精”治理。构建区—镇(街)—村(社)—网格“四级治理平台”,推动12个部门的734名专业力量、3340余名辅助力量充实到网格队伍,通过社会治理联动联处机制,实现各种力量的调度运用,做到“多事合一、一网统筹”。同时,明确网格员基础信息采集、安全隐患巡查、社情民意收集等8项职责,编制《文登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事件、事项处置指南》《文登区专兼职网格员工作标准及事件清单指导工具书》,分类别建立事件上报模板133个,列举事件案例21个,对网格内的各种事项,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分级、分段处置。今年以来,已上报巡查发现的各类问题136157件,结案129136件,结案率94.84%。

  “一线”倒逼,提质量降数量。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倒逼机制”,利用12345政务服务热线、网格系统数据融合,在网格系统中核实热线诉求的上报情况,倒查网格员的责任发挥情况,对应上报情况予以考核问效,由此“倒逼”出首接负责机制、“吹哨报到”机制等社会治理的好办法、实招子。第一个接收群众诉求派单的单位为首接责任单位,需全程跟踪诉求的办理,直至办结;对需要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办理的事项,实行“吹哨报到”机制,牵头召集相关部门共同办理,并向区社会事务协调中心电话报备;相关部门响应镇街的“吹哨”要求,到镇街“报到”,配合镇共同解决群众诉求。今年以来,由镇街负责、通过“吹哨报到”等机制处置的一般问题2326件;通过“乡呼县应、上下联动”机制,向区级“呼叫”的复杂事件535件,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网线”合一,聚合力增效能。打通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和政务服务热线两个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互联互用,对网格系统上报的事项,统一由政务服务热线一个渠道交办督办,逐条落实责任单位,限期反馈办理情况,实现两套系统优势整合、高效运转,形成诉求上报、线上处理、流转、反馈、督办全流程的闭环态势,确保每一个诉求都能得到及时高效处理。为提升12345政务服务热线和网格员上报群众诉求办理质效,坚持“一线工作法”,主动走近群众,靠前解决问题,层层压实“区+镇+村+N”四环责任,规范办理程序,形成条块结合、多方参与、整体联动的群众诉求办理机制,确保群众合理诉求妥善处置。今年以来,文登区承办上级热线转交的群众来电、来信总量44677件,比去年同期减少3654件,降幅为7.56%,综合满意率为9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