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的“门外汉”到司法工作的“百事通”
从法律的“门外汉”到司法工作的“百事通”
——记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烟墩街道司法所所长殷晓莉
从法律的“门外汉”到司法工作的“百事通”,从最初的“半路出家”到如今的“行家里手”,殷晓莉完成了自己的蜕变。在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烟墩街道,她是矛盾纠纷的“解铃人”、法治文化的“传播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情法并重的“解铃人”
社会治理的最好办法,就是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烟墩街道司法所所长殷晓莉说,她的目标是让烟墩街道处处洋溢着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
从2017年担任司法所所长以来,殷晓莉始终用真心、诚心、热心、细心对待人民群众,坚持在每一件矛盾纠纷中做到讲清法理、讲明事理、讲透情理,用一言一行让当事人加深了解、增进理解、消除误解、达成谅解。
在谈到定分止争的经验心得时,那些回忆似潮水般涌上来。四年间,她主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百余起,涉及金额700余万元。印象中最深刻的一起发生在她刚来烟墩街道不久。
“不给个说法的话,我们是不会走的!”死者家属见人就跪、大声哭闹,甚至在合肥某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门口挂起了横幅。原来,该公司一名员工因试用期满转正,邀请几位工友在办公室内聚餐喝酒,之后在骑电动车回家的路上发生单方事故意外去世。因家属多次采取过激行为要求赔偿,该公司徐经理来到司法所,希望能对补偿问题进行调解。
充分了解事件经过后,殷晓莉多次上门与死者家属沟通,通过拉家常的方式拉近双方距离,用法理向他们说明赔偿依据。同时,她也与该公司深入沟通,希望公司考虑死者家庭情况,以人道援助的名义增加一些补偿金额。经过5次面对面调解,双方达成和解。
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这是殷晓莉践行“司法为民”理念的生动缩影。
在调解过程中,她也曾遇到过当事人拒不配合、让她吃“闭门羹”的情况,但她从未想过退缩。“虽然辛苦,但都是为了百姓幸福安宁,能为街道居民实实在在办事,再苦再累也值得。”说到这里,殷晓莉脸上泛起了笑容,笑意里藏着她对人民群众的无限热忱、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无限热爱。
法治文化的“传播人”
走进滨湖明珠小区6号楼,映入眼帘的是法治宣传墙,头发有些花白的志愿者们坐在门前,向来往的住户普及法律知识……为将法律送到人民群众身边,殷晓莉主动下沉至最基层,精准把握社情民意,推动成立法治楼栋。“人民群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能促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区和谐,营造出浓厚的法治文化宣传氛围,让居民在生活中、在楼道间感受法治氛围,潜移默化地提高社区居民的法治意识。”
在人民群众眼里,法律似乎是束之高阁的珍藏品。如何让法治宣传更接地气?琢磨了许久,殷晓莉给出了答案,“总而言之,要把严肃的条文讲得充满趣味性,把有深度的理论讲得更有温度。”于是,司法所牵头,联合“鲁化普法故事汇”主讲人,共同打造《指尖上的民法典》系列短视频,拍摄群众日常生活中的“高空抛物”“文明养犬”“物业服务”等热点内容,生动形象地讲解法条内涵。
在顺园社区打造法治文化广场、在滨湖明珠小区建成法治文化长廊、把滨湖竹园小区打造成法治文化小区、把牛角大圩四季花海景点装扮成“法治花海”……这是殷晓莉担任司法所所长以来,就法治宣传交出的成绩单。如今,这些法治文化阵地都成为辖区群众休闲学习的好去处。她做到了让普法活动办在群众身边,把法治声音传到群众耳边,让法律条文出现在群众眼前。
法治宣传不仅需要“下接地气”,更需要“上识天气”,殷晓莉深明这一点。于是,司法所邀请高校教授来到街道开展知识讲座,组织村居“两委”集中观看相关视频,为的是把党和国家的法规政策讲清楚,把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东西讲明白。
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为基层群众提供及时精准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既是司法行政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司法行政工作的落脚点。近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日新月异,对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为全面构建街道、社区(村)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更好地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殷晓莉任职后带领烟墩街道司法所设立1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N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X个公共法律服务微信群、1个公共法律服务窗口,构建“1+N+X+1”的全街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升全街道群众幸福指数。
2017年11月,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司法所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作为综合法律服务枢纽,整合司法行政业务职能和法律服务资源,采取“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服务模式,集中资源、汇聚力量为辖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截至目前,辖区各社区、村全部成立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社区(村)法律顾问定期前往提供法律服务。
同时,各社区、村全部建立法律服务微信群,群主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每个法律服务微信群配备一名社区法律顾问,要求法律顾问及时回复微信群里各类法律问题,并发布学法案例和对法律常识进行常态化普法。
值得一提的是,烟墩街道以“街道为民服务中心”为依托,专门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窗口。窗口由专业律师轮流坐镇,推出法律咨询、案件释解、法援初审、引导告知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政策、法治宣传等法律服务项目,实行“有问必答、有疑必解、有求必助”的服务承诺,确保居民可“最多跑一次”享受“一站式”法律服务,解决“一揽子”法律疑问,优化服务流程,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从“应援尽援”到“能援尽援”转变,真正擦亮烟墩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的名片。窗口设立以来,共解答群众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
殷晓莉的忘我工作、无私付出,得到了群众的称赞。烟墩街道司法所辖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也荣获了“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人生逢盛世,奋斗正当时。”殷晓莉说,她将继续以法治文化的笔触努力营造烟墩街道的浓厚法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