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子监狱的才女警花和援鄂战场的“急先锋”
女子监狱的才女警花和援鄂战场的“急先锋”
——记安徽省女子监狱十八监区四级警长任莎莎
她是一名“90后”民警,曾登上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面对疫情,她主动写下请战书,加入援鄂抗疫工作队;在工作上,她是耐心帮助、用心感化服刑人员的监狱警花。
她说:“她工作的女子监狱是她信仰的起点”。因为,她想与其他监狱民警一同坚守住司法正义的最后一公里。她就是安徽省女子监狱十八监区四级警长任莎莎。
腹有诗书的她,是安徽省女子监狱的一名“90后”民警,曾登上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日常工作中的她,会将古文诗词当作“药引”,教育感化服刑人员,帮助她们打开心扉、重塑自我;面对疫情的她,瞒着父母写下请战书,加入安徽监狱援鄂抗疫工作队,并光荣完成使命……她就是安徽省女子监狱十八监区四级警长任莎莎。
2015年盛夏,任莎莎走进安徽省女子监狱,周围厚墙高筑,一道黑色大门尽显庄严与神秘。一些服刑人员因违法犯罪关押在此,“90后”的任莎莎却心甘情愿将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在这里,用温度去教育感化她们。
温度与信仰
登上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监狱警花
在他人眼里,监狱或许是神秘之地、森严之地,而任莎莎说,这里是她信仰的起点,因为,她想与其他监狱民警一同坚守住司法正义的最后一公里。
从小,任莎莎就有个梦想——成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塑造灵魂;长大后,她有了另一个梦想,做一名人民警察,捍卫公平正义。如今,她的两个愿望同时实现了,身为监狱人民警察,她要管教女犯,做她们的“灵魂导师”。
至今,她仍清晰记得刚来安徽省女子监狱时的情形。“看到高耸的黑色大门,我对这个岗位有了深刻的理解。尽管我知道即将面对的是超常规的执勤模式、繁重的执勤工作,这些都会考验人的意志,挑战承受底线,但我决心一定要实现价值。”
没有智能手机、远离繁华都市,在别人看来日子枯燥无味,但有诗词的陪伴,任莎莎从来没有觉得枯燥。她闲暇时便会看《唐诗宋词鉴赏》《毛泽东诗词赏析》以及各类诗词笺注等书籍杂志。2018年,看到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后,任莎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从30万人的海选中脱颖而出,站上了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舞台并成功闯入百人团。
在工作中,任莎莎还尝试将诗词歌赋融入管教里。她组织服刑人员传唱经典诗词,让她们体味诗词之美,帮助她们打开心扉;为服刑人员讲述苏轼、陆游等著名诗词人的人生跌宕起伏,让她们在诗词中感悟人生哲理,重塑自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唤醒了许多服刑人员的亲情意识,增强了改造的动力,受此启发,任莎莎动员服刑人员亲手为自己的家人做衣服、手套、帽子。对家人来说这是一份礼物,对服刑人员来说是她们踏实改造的见证。“无意苦争春”“俏也不争春”帮助多名服刑人员扭转悲观思想,让她们更加积极向上。“她们自编、自导、自演经典诗词传唱,站在舞台上的她们脸上洋溢的是自信、是积极,是对遇见更好的自己的追求和对知识文化的信仰。”任莎莎说。
“不同的服刑人员存在着不同的思想症结,需要用不同的诗词歌赋来激励,就如同看病,要对症下药。”任莎莎说。
侯某曾受邪教影响“抛夫弃子”,刚服刑时,她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人交流,不服从管教。见此情形,任莎莎多次试图与她沟通,侯某却缄默不语。那段时间,任莎莎吃饭、睡觉,心里都在琢磨如何让其开口吐露心声。“我从她的童年、家庭、孩子谈起,因为每个人内心深处对家庭都会有特殊的感情,她慢慢打开了心扉。”任莎莎说道,“后来,她在大会上的发言非常诚恳、真实,整个人的状态发生了很大改变。”她将“慈母倚门情”“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等诗词送给侯某。在她的影响下,侯某也爱上了诗词,时常拿起笔写上几句,细细打磨后邀请任莎莎一起品读,请她做出评价。在她的帮助下,侯某完成了从极力抵触到积极配合的转化,甚至成为帮教力量,辅助民警引导教育未转化人员。“出狱后我想去司法所义务帮助其他人。”侯某说。
服刑人员唐某不识字,在任莎莎的影响下对诗词产生了浓厚兴趣,任莎莎从教她认字开始,教给她一首又一首诗词。刑满出狱时,唐某已熟练掌握近百首诗词。“能在监狱里有学习诗词的机会,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回家后,还能用这些诗词教自己的孩子。”唐某说。王某曾是一名成功的金融人士,入狱后因心理落差太大,一度非常消沉。任莎莎将“改图不害为君子,迷复终归作小人”等诗词送给她,后来王某端正态度,积极接受改造。
其实,在任莎莎刚参加工作时曾因为年纪轻,没有丰富的经验,女犯们经常“口服心不服”。“新来的比我家孩子还小,我凭什么要听她的?”那段时间她偶尔会听到这句话,在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她开玩笑说自己“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不被信服,越要耐心管教。“首先,尊重她们的人格,管教要有温度,许多女犯心思细腻,刚服刑时无法接受现实,需要耐心开导;凡事对事不对人,奖惩分明,女犯之间发生矛盾纠纷,要公正对待,不能偏袒平常‘表现好’的一方。”
站在讲台上,为监区女犯授课、解惑;面对面谈心,给处在迷茫消沉期的女犯鼓励;认真品读诗词,与女犯交流心得,给她们带去力量……任莎莎在高墙里用一颗有温度的心焐热了许多服刑人员。
心疼与愧疚
援鄂抗疫的“急先锋”
和所有“90后”一样,任莎莎愿意为心里的信仰付出一切。她永远年轻有活力。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她瞒着父母递交了申请书,随安徽省监狱首批援鄂抗疫工作队逆行去了湖北武汉。
到达武汉汤逊湖临时关押点,现场还在改建施工。映入眼帘的是建筑材料,这意味着很多地方存在防疫隐患和监管安全隐患,舟车劳顿还没来得及缓解,她就与战友们连夜开展“拉网式排查”。寒冷的冬夜,虽然下着大雪,但任莎莎和战友们的衣服却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在汤逊湖临时关押点执勤12天后,阵地转移到袁家台方舱医院,里面都是确诊患者。安徽省监狱抗疫工作队是全国首批援鄂的司法机关工作队,当时物资匮乏,处处充满着危险与不确定性。在这里执勤需要采取最高等级的三级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服。当时正是防护物资紧缺的时候,有些护目镜规格并不够,有时只能用泳镜代替,手套也无法将裸露在外的皮肤完全遮住,任莎莎与战友们用透明胶带缠在手套和防护服交界处,虽然是为了更好地防护,但却增加了撕下胶带时的感染风险。他们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但在那样的情况下不得不这样做。
任莎莎每天都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口罩与护目镜执勤。时间最长的一次,她曾12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护目镜挤压在皮肤上,摘下来时,她原本光滑的脸出现了深深的印记。
每次执勤都是对体能极限的一次挑战,尽管在她快要累倒时,医疗队人员建议她立马脱下防护服出去休息,她却没有“遵医嘱”,因为交接的战友在路上耽搁没来,不能断岗,她必须坚持住。在卸下防护服的那一刻,缺氧、头痛、眩晕、恶心一同向她袭来,甚至连睁开眼睛的力气都没有。
任莎莎在一次次考验中坚持下来了,她说:“我背后的防护服上写的两个大字是‘安徽’,代表的是安徽的力量,我不能退缩、不能倒下。”
任莎莎在武汉待了50多天,前20多天里,父母不知道真相。她提前跟父母说,单位太忙,况且特殊时期,让他们不要打电话,更不要视频。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人对她的“行踪”产生了怀疑,鼓动所有亲朋好友轮番对她进行“信息轰炸”。为了瞒得久一点,任莎莎决定每天主动与父母视频。当时住宿的地方周围墙面是彩色的,她怕露馅儿,跑遍了整层大楼,在电梯口找到了小小的白墙,那里就成了她与父母视频的“基地”。
“快一个月的时候,父母知道了这件事,视频的时候,母亲哭得停不住。”说到这里,任莎莎的泪水决了堤,声音几度哽咽。4月3日,安徽省监狱首批援鄂抗疫工作队凯旋,到金寨后吃了饭,所有人吃到饭的那一刻都哭了,因为那是自援鄂抗疫以来吃上的第一顿热饭。隔离14天后,任莎莎回了一趟阜阳老家,父母为她准备了她爱吃的菜和零食。见到女儿,母亲又流下眼泪。
那段时间,她撒了太多善意的谎言,“一句谎言就需要用一百个谎言才能圆过来。”“识破”谎言的母亲因为过于担忧她的安全时常产生焦虑情绪,至今还在服药。直到现在,只要任莎莎没有及时回复微信,父母就会到处找人联系她,有一次甚至找了她的前同事……对于父母,任莎莎除了心疼,就是满满的愧疚,父母对她的爱,也正如她热爱她的岗位一般,真挚而热烈。
从优秀共青团员到优秀党员,到“安徽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再到如今的“平安之星候选人”,任莎莎每一步都走得踏实,每一个步伐都铿锵有力。她说,她无愧于岗位,无愧于信仰,对父母却是满心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