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蒋骅的“进阶版”普法路
蒋骅坚信要“因需施教”,她乐于到社区、学校去给群众普法。给中小学生讲安全教育、校园霸凌;给社区里的叔叔阿姨讲预防金融犯罪、集资诈骗、非法经营。
“你们看!小小孩队得了三分,大小孩队要加油啦!”教室里传来阵阵欢笑。最近,上海徐汇区人民法院“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的法官蒋骅来到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和龙南小学,带领青少年们开启一场别样的普法教育之旅。
蒋骅的普法课程,究竟有何特色?
“因需施教” 普法还得看需求
“何为司法为民?我所理解的司法为民,是从群众需求的角度出发,真正给到老百姓关心和需要的东西。”蒋骅说。
在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讲课时,蒋骅想给学生们讲讲身边容易触碰刑法的问题。蒋骅结合了学校里“小运动员”们的特点,和他们探讨了触碰兴奋剂的后果,已经不只是禁赛和罚款,而是涉及刑事责任问题。
此言一出,体校的“小运动员”们开始窃窃私语,老师和教练员们也投来关注的目光。体校师生平时的学习工作和体育比赛密不可分,而竞技比赛恰好是“兴奋剂”容易出现的场合,这一普法点切中了师生们的关注点。课程结束后,师生们意犹未尽,主动和蒋骅邀约下一次的普法课程。
蒋骅坚信要“因需施教”,她乐于到社区、学校去给群众普法。给中小学生讲安全教育、校园霸凌;给社区里的叔叔阿姨讲预防金融犯罪、集资诈骗、非法经营等。
为充分了解群众的法律需求,徐汇法院社区法官工作室推出了“菜单式课程表”,打破“我讲什么,你听什么”的传统方法,根据法官办案时遇到的新形式、新问题、新动向,结合社区居民、学校师生的法律需求设置具体的普法内容,“量身定制”具体的课程表,让群众“点单”。
“与时俱进” 边界问题要摸清
在蒋骅的普法课上,小听众们专注度高、现场互动效果好。蒋骅明晰又有趣的讲课风格、简洁又丰富的互动形式受到了许多师生的喜爱。蒋骅在课后感叹道,“有时上完课我会觉得,我也蛮乐意做小学老师的。”
在学校讲授禁毒普法课程时,蒋骅发现孩子们对毒品的认知水平超乎她的想象。
“海洛因最早的时候是用来做什么的呀?”蒋骅问道。
“我知道!我知道!海洛因原本是咳嗽药水。”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
蒋骅喜出望外,她感叹道:“和孩子们聊禁毒的话题时,发现他们原本就懂得很多,真不能把他们当‘小朋友’看待。”
在感慨孩子们知识面宽广的同时,蒋骅也深刻地意识到,禁毒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能再讲“低幼版”,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宣传“千万不要接触毒品”的简单层面,而是要“进阶”,要触碰到听众的知识“空白区”和“混淆点”。
于是,蒋骅开始把讲解重点放在新型毒品的动态上,如第三代毒品所含的精神活性物质,能让人兴奋、上瘾。除了向孩子们强调“对于来路不明的食物要保持警惕,贩毒分子很可能将毒品伪装成糖果、奶茶等食品”,这些为众人所熟知的毒品知识外,蒋骅还提及我国对于毒品的认证标准和国外并不完全一致。一些来自国外所谓的“减肥药”等网红产品,在我国则被列入管控药品名单。蒋骅认真地提醒同学们不要盲目相信或购买国外的一些特殊药品,避免“踩坑”。
“只有与时俱进,触及一些时下最新的动态以及模棱两可的边界问题,才能真正起到普法的功能。”蒋骅说。
“追本溯源” 预防才是硬道理
为避免“不知法而犯法”,蒋骅认为,不仅要关注案件本身,更要关注案件背后可能隐藏的问题。在蒋骅眼里,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犯罪远比事后惩治犯罪更加重要。而要做到这点,除了普法之外,还需要去洞悉社会规范中的薄弱环节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直以来,蒋骅都十分关注因当事人对行为违法性认识不足而引起的犯罪问题。一方面她到社区、学校去做宣讲,另一方面她通过司法建议等方式反映自己发现的问题。
几年前,蒋骅处理了一批出租车司机倒卖发票获刑的案件,她发现这一领域行业管理存在的漏洞,及时向上海市出租车行业协会发出司法建议。出租车司机行业协会收到建议后,在行业报纸头版进行了报道,这一建议释明了刑法规定,填补了部分出租车司机的法律盲区,同时,上海几家大型出租车企业又进一步规范了发票领用制度。此后一段时间内,辖区内该类案件数量明显下降。
“法院需要在普法中突出法院的特色,需要结合案件和司法实践中的问题,体现司法性和专业性。普法的真正意义是从根本上预防犯罪的发生。”蒋骅总结说。
“送法到基层,清风沐万家”,蒋骅的普法路只是一个缩影。今年以来,上海徐汇法院“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走进学校14次、社区60余次、企业园区10次,提供线上及线下法律咨询与答疑170余次,覆盖受众共计1200余人。该院王宏霞、赵拥军等法官还参与了“百校百讲献给党——上海法院青少年法治讲师团进校园”活动,赴上海大一附小、上海市中国中学等学校,围绕网络安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校园霸凌等主题进行授课。他们根据学校学生需求进行主题筛选和备课,生动的讲解和耐心的解答让这些法治课程有趣味、有意义,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