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提供有力法治支撑
打防结合、预防为先,通过群防群治着力构建全民反诈防骗新格局,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案件发生,才能更好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随着互联网和电信产业的迅猛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简称“电诈”)已成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之一。今年以来,各地公安机关在对电诈犯罪保持严打高压态势的同时,创新方式做好预防犯罪、减少犯罪工作,收效良好。(7月12日新华网)
较之传统犯罪,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成本低、迷惑性强、传播速度快,手法不断翻新。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高发多发,在刑事犯罪案件中占据很大的比重,一些群众的看病钱、养老钱、上学钱被诈骗分子席卷一空,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损害国家良好形象。各有关部门必须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认识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严峻形势,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系统观念、法治思维,进一步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依法坚决打击、有效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切实把打防管控各项措施抓细抓实抓落地,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提供有力法治支撑。
法律,治国之重器。良法,善治之前提。在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律制度方面,刑法、反洗钱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已经作出相关规定,要加强法律实施、真正落实到位。要切实履行行业监管部门责任、执法主体责任、地方政府责任和企业责任等各方法律责任,严格落实监管措施,严厉打击群众反映突出的高发类案件,坚决斩断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链条。公安机关要集中力量资源、开展专项打击整治,金融机构要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守住人民群众“钱袋子”,电信企业要加强电话卡和物联网卡管理、拦截阻却涉诈骗电话和信息,互联网企业要加强对互联网账号管理、异常账号处置、网络诈骗监测模型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推进立法修法工作,进一步完善电信、金融、互联网等领域法律制度,充实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法律“工具箱”。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击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急难愁盼”问题,注重源头治理、综合治理,更好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与合法权益。在某地,一种定制鸡蛋外壳上,印有各种好记易懂的防电诈警示标语,公安机关免费发放给群众,受到群众尤其是老年群体的欢迎。如今这种为老年群体量身定制的“精准投放”,一经发明就起到良好效果,在全国很多地方得到推广。要注重普法形式的创新,通过以案释法等方式,将过去“追着宣讲”的普法变为群众主动参与,深入开展防诈骗宣传教育,提升人民群众法治意识和防范意识,让预防电诈犯罪真正见到实效,形成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先,通过群防群治着力构建全民反诈防骗新格局,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案件发生。同时,要创新治本之策,引导广大群众擦亮眼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财富观,着力营造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的良好风气,努力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违法犯罪的土壤,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