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型调解员朱文这样调解

存匠心 守初心 暖民心


  和周围吵闹愤怒的氛围形成强烈反差,一位刚失去儿子的母亲紧紧怀抱着孩子留下的双肩包,静静地靠墙坐着。这时,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筼筜司法所所长朱文走了过去,坐在她身边,没有说话。

  5分钟过去了,这位母亲开始自言自语,并主动拿出手机,给朱文看儿子的照片,“你看,这是我儿子,好帅的!……”她自顾自地说着。而朱文始终安静地听着。

  过了一会儿,她突然问朱文:“你是心理咨询师?”“我是,你怎么知道?”“因为你给我的感觉不一样。”……

  这是朱文在调解一起亡人纠纷案中的一幕。朱文除了是思明区筼筜司法所所长,还是思明区筼筜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她运用心理学中的倾听技巧,让当事人家属打开了紧闭的心扉,与当事人建立信任关系,从而进行纠纷调解。

  2009年,朱文入职思明区司法局中华司法所,2010年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在11年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生涯里,她不断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中转换身份,贴近群众,用心用情化解了一起又一起矛盾纠纷;连点成线、以点带面,用专业化为调解赋能,展现了一名新时代调解员的独有风采。

  2018年至今,朱文参与调解民间纠纷200余件,牵头或协助化解重大群体性纠纷近30件,调解成功率100%。2019年获评“2016-2018年度福建省人民调解先进个人”,2020年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初出茅庐 在学习中找到定位

  2009年,头顶厦门大学法学硕士光环、怀揣法治理想,刚踏入中华司法所的朱文,就被基层司法所的调解工作浇了一盆冷水。

  “小姑娘,你没结婚怎么懂夫妻关系?”面对这样无理的质疑,她生气却无力反驳;调解进行到一半,一方当事人情绪失控,端起面前的茶水就朝对方泼去,单纯口角演变成全武行,她吃惊得手足无措;“邻居把垃圾倒在我家门口”“楼上走路吵到我休息了”……琐碎的家长里短引发的矛盾纠纷,光靠解读法律条文来化解,她沮丧地发现根本行不通。

  2010年,思明区司法局开始探索“心理矫治”,鼓励司法所干警接受心理咨询培训,朱文第一个报名。她说:“难事怕有心人,只要自己多学多干,总能成长起来。”

  13个公交站、半个小时的车程,说起从中华司法所到劳动力大厦培训教室的路程,朱文至今还熟烂于心。

  那时,已经离开学校两年的朱文,仿佛又回到“上学”的状态。每天下班后,扒拉几口快餐,搭上公交车,便匆匆赶去上课,学完回到宿舍,常常已至深夜。

  同事说她太辛苦,她却觉得很充实。有心理学带路,让她一点一点触摸到了化解纠纷的家门。一名上了年纪的阿姨气呼呼地来中华司法所寻求调解,“我神经衰弱,楼上猫走路我都能听见,让他们搬走……”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朱文看出阿姨和楼上租户的矛盾是情绪在助推。不急着调解,找到情绪来源才是关键。原来是楼上管道漏水问题,导致双方一直存在隔阂。解决完漏水的问题,搭起调解平台让双方情绪得以宣泄,矛盾自然而然地化解了。

  “心理学研究的是人,调解做的是人的工作,学习心理学可以帮助调解员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发现纠纷的真相和当事人的真实想法。”朱文这样说。


  常驻琴岛 打造旅游调解品牌

  2012年,朱文被调往鼓浪屿司法所任职。在鼓浪屿这个原住民生活区和旅游景点相互交融的开放式景区,作为一名调解员,朱文跟游客沟通,和商家对话,就连鼓浪屿特色的“板车工”大哥们,她也没少用心打交道。

  对不同的调解对象,她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话术。“一杯热茶,一声问候”,运用接地气的闽南特色“茶桌调解”,让全国各地到鼓浪屿旅游却遇到麻烦事的游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2018年的一天,板车工老刘的车无意蹭伤了游客李女士小女儿的脚。到医院检查后,双方就赔偿问题起了争执。经热心的居民指点,他们找到了司法所寻求帮助。

  “请进!别着急,先坐下喝杯茶。”朱文热情地请他们进来。老刘有一身汗湿油亮的肌肉,从他满是酒气的嘴里,一再放出狠话:“再纠缠,信不信我让你们走不出鼓浪屿!”

  孩子的伤不重,家属们却很惊惶。朱文把老刘叫到一边,用闽南语跟他聊了起来:“大哥,你是哪里人啊?”老刘不满地嚷嚷起来:“我漳州的,但是在鼓浪屿很多年了。这些外地人到底想干吗?医药费我也出了,还那么多话?”

  “这么巧!我也是漳州的。大哥,不是我说,就是因为他们是外来的客人,我们是鼓浪屿人,才更要大度一点,有个主人的样子啊!”朱文伸长手臂拍了拍他的肩膀。

  “给他们那些钱,我还不如拿来买酒喝!”老刘还是有些心不甘情不愿。“喝什么酒,有空路过司法所来泡茶!”朱文打趣地说。

  老刘听了憨厚地笑了。几句暖心的话,一壶热茶,不一会儿,纠纷双方就在朱文的劝解下握手言和。

  “加我微信吧,后续要是有什么问题还可以找我!”朱文的话让李女士放心了。

  朱文在调解实践中,采用“现场调处—立即履行—微信回访”的流动调解模式,真正实现了旅游纠纷“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也擦亮了鼓浪屿景区的“金字招牌”,先后被国家、省、市等各级媒体宣传报道。


  服务征拆 为群众排忧解难

  在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维护辖区社会稳定,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迫切需求,赋予了人民调解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和地位。

  作为司法所所长,朱文主动融入社会治理格局,倾心、倾情、倾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今年“五一”劳动节过后,市民们发现湖滨片区有了新变化。思明区改造提升项目启动拆除工作,拆除了该片区一栋栋“危房”,获群众高度点赞。居民顺利搬离的背后,离不开朱文等基层调解工作者们扎根征拆一线,主动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的点滴努力。

  吴大伯无儿无女,去世前立遗嘱将房产给了侄子、侄女,而陪伴他半生的妻子林某只得到可以居住到百年后的权利。在这次搬迁中,孤身一人在厦、无依无靠的林某想离开这个伤心地,回老家居住,但希望侄子、侄女给自己一定的经济补偿,作为后半生的保障。侄子、侄女却以年轻没有积蓄为由拒绝了。双方因此僵持不下,该套房屋的签约工作也无法进行。

  排查到这起矛盾纠纷,负责该片区的征拆组长立即联系朱文协助调解。

  “你这个情况,法律是这么规定的……”“不公证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去公证,你需要这么做……”林某40多岁,但文化水平低,不懂法律规定又怕自己的权益受损。朱文只能将法条掰开了揉碎了跟她解释,帮助她分析各种处理方法的利弊,告知她要走的流程。从早上八点一直谈到下午一点,林某终于在和解协议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你是来帮我的,我相信你。”

  在这次改造提升项目中,因房产引起的利益冲突频发,朱文将调解室“搬”到了征拆一线,和同事们一起成功化解了20多起矛盾纠纷,保障了重点工程有序推进。


  走向讲台 做专家型调解员

  “在调解中,我们面对太多的片面信息,能否运用心理学的沟通技巧来帮助我们打开当事人的心扉呢?我认为……”

  2019年4月,司法部全国人民调解师资培训班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调解能手济济一堂。在调解论坛环节中,朱文作为福建省调解员的代表,以亲身调解的案例为引,分享了《如何运用对身体语言的解读来推动调解进程》等内容,赢得阵阵掌声。

  从一名新手到得心应手,从寻找技巧到传授经验,这背后是上百本心理学书籍、上千次调解经历、上万次的思考为她输送养料,搭建成长阶梯。

  朱文总说,一个案件结束后,要静下来想一想,类案之间比一比、看一看,找出规律和技巧。

  记者在朱文的办公电脑里,瞥见了一个名为“朱文——调研材料”的文件夹,里面凝练了她的思想结晶:《浅谈心理咨询技术在人民调解过程中的运用》《浅谈调处群体性纠纷中调解员的自我心理调适》《身体语言和它在调解过程中的巧妙运用》等多篇工作调研材料。

  这些材料在国家级刊物上登载,在省、市、区级人民调解员培训班上进行经验分享,朱文总结的工作法在司法行政队伍中形成共振,并传播开去。

  工作的11年间,不止一次有人问朱文:“你学历这么高,却来基层司法所当调解员,不觉得屈才吗?”“调解这种家长里短、婆婆妈妈的事,你们读书人搞得定吗?”

  她总是笑着回答道:“技术含量低、日常琐碎,是大家对调解工作的刻板印象,热心肠、和稀泥、和事佬是大家对调解员的刻板印象,而我用自己的行动向他们证明了,调解也可以很专业,传承几千年的东方之花——人民调解,也可以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