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中青三代党员民警共话“护航新征程”
刑警之魂、戍边民警、“生命禁区”守护者畅谈警察故事
“七一勋章”获得者崔道植、社区平安“守护者”刘安,护雪域天路的沱沱河站派出所、助边疆脱贫的独龙江边境派出所……日前,公安部邀请全国公安英模和立功集体中的老中青三代党员民警代表与媒体见面,分享“公安心向党、护航新征程”的故事。
为刑侦事业工作到最后一刻
6月29日,87岁的中国首席枪弹痕迹鉴定专家崔道植获颁党内最高荣誉奖章“七一勋章”。
这一天,满头银发的他,穿着上世纪80年代的警服,步履矫健地走上授勋台。
“直到现在,我的内心依旧无比激动,我很幸福也备受鼓舞。其实,我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7月2日,崔道植向记者坦言,“戴上奖章的时候,我好像又回到了我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那一天我获取了支撑一生的信仰和力量。”
崔道植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人民警察。从警66年来,他累计鉴定痕迹物证7000余件,包括1200余起重特大疑难案件的痕迹检验鉴定工作,无一差错,被誉为中国公安刑侦战线的“瑰宝”、中国“刑警之魂”。
1994年正式退休后,崔道植依然战斗在刑侦工作一线。“白宝山案”是新中国刑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案件。在案件侦办最关键的节点,当时已退休的崔道植受公安部指令来到新疆乌鲁木齐,确定几起案件是不是同一支枪所为。
崔道植工作了一整夜后得出了结论,公安部按照这个侦查方向,最终将白宝山抓捕归案。
去年夏天,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公安局传来一枚变形指纹,崔道植利用自己发明的指纹修复系统,成功比对出8个可以定罪的证据特征,为基层民警办案提供参考和帮助。
记者问崔道植累不累,他说:“心中有理想、有信仰,工作就会充满干劲。”
1949年,15岁的崔道植成为一名儿童团团长,17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已是一名有着69年党龄的老党员。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亲眼见证了我们党一路走来,历经的千辛万苦,取得的伟大成就。”崔道植说,“只要我的眼能看、腿能动,我就要为党的刑侦事业工作到最后一刻。”
甘心当好一辈子片警
他是盲人学生的“安全官”,用盲文为特教学院的学生编制《安全出行手册》;他是“社区警校”的校长,聘请专业人员开办安全知识课堂;他是社区平安“宣传员”,开办“平安之声”广播站,把安全防范送到每家每户;他是新时代的“活雷锋”,组建“警民志愿服务团队”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帮助……
“你到底有多少身份?”曾经有人问刘安。
“百姓有多少需求,我就有多少种身份。”他说。
正是这么多身份,刘安多次主动放弃晋升现职领导的机会,甘心当好一辈子片警,守护辖区平安。
今年3月7日,刘安因突发心脏病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生前,他是北京市丰台区蒲黄榆派出所社区民警,兼任东铁匠营街道蒲黄榆第二社区党委副书记。从警34年,刘安一直扎根在基层社区,守护在百姓身边。
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政治处主任王学忠在发布会现场向记者介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辖区内没有物业保障的老旧小区,刘安每天背着40多斤重的消杀设备逐层消杀并坚持大半年之久,甚至在不慎滚下楼梯、摔伤尾椎骨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工作。
不仅如此,34年来,刘安先后资助和帮扶70多位孤寡、空巢老人和残疾人,为多名老人养老送终。有的孤寡老人想把房产和财物赠送给他,都被他婉言谢绝。
社区工作,是社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共建、共治、共享的一片天。在王学忠看来,作为社区民警的刘安,就是把责任扛在肩上、落在脚下的那个人。他用行动诠释了使命和担当,把人民公安为人民,融化在血液中,书写在生命里。
“作为人民警察,我们要真正把英雄精神转化为平安北京建设的强大动力,锻造让党和人民放心的首都公安铁军。”王学忠说。
为平安建设注入新活力
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排头兵,浙江省诸暨市公安局枫桥派出所建所71年来,不断丰富和发展“枫桥经验”的时代内涵,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积极探索新时代平安建设、基层治理的经验做法。
如今“枫桥警务模式”已成为全国公安机关基层社会治理的典范。今年以来,枫桥镇的刑事案件和矛盾纠纷总量降至近5年来同期最低,枫桥派出所先后被授予“人民满意派出所”“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等称号。
该所所长杨叶峰表示,多年来,派出所会同党委政府大力推进村级自治,做到百姓的事由百姓商量办,村里的事照村规民约办,村干部的事在群众监督下办,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涌现出了以“红枫义警”为代表的一大批社会组织。
“红枫义警”从最初治安巡逻开始,发展到参与矛盾调解、流动人口管理、法治宣传等工作,做到了“白天有人调解、晚上有人巡逻”,成为心系平安的枫桥新警力。
杨叶峰介绍,目前,枫桥派出所联合枫桥镇综治中心,通过警务站调解室,发起成立村企调解会,建起“专业调解攻克疑难问题”“联合调解化解矛盾纠纷”“驻村指导预防矛盾隐患”的三级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
同时,派出所成立“红枫义警”工作站,发挥孵化作用,吸收更多的群众加入义警队伍投身平安建设;建立平安法治文化园,用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让平安法治文化深入人心,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风尚。
围绕“警务围着民意转,民警围着百姓转”的理念,枫桥派出所从管理、治理迈向服务,积极推进智安小区、智安校园、智安村居建设,为平安建设不断注入新活力。
杨叶峰说,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就要做到让人民满意,保百姓平安。
默默守护“生命禁区”
作为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公安派出所,青藏铁路公安局格尔木公安处沱沱河站派出所地处青藏铁路线上,这里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空气氧含量不到平原地区一半,被称为“生命禁区”。
在这里坚守,民警们每走一步都会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白天吃不下饭、晚上睡不着觉,头痛起来有时想撞墙是常有的事,但对他们来说,“铁路安全”就是命根子。
然而,保证火车平安通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冻土层上的铁路路基容易塌陷,自驾游旺季总有游客爬到铁路上拍照,沿线的施工点、施工单位和牧民要一一叮嘱,还要提防野生动物误入铁路……
沱沱河站虽小,但在沱沱河站派出所所长沈卫平眼中,沱沱河站很大,青藏铁路二期全长1142公里,沱沱河站派出所管辖其中的582公里,占据“半壁江山”。
铁路穿过广袤的“无人区”可可西里,经过463公里的冻土层和“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风火山隧道,越过海拔5072米的世界铁路最高点。
对民警们来说,每次出行巡线也是一场历险。
“草甸上开不动车,民警只能徒步蹚水、爬坡。爬一人多高的护坡,感觉就像扛着一袋面气喘吁吁行走,脚下一个趔趄就是一个跟头。”沈卫平说,582公里的路线,民警们用双脚一步一步丈量过,5年的时间他们累计巡线的路程可绕地球7圈半。
10多年来,沱沱河站派出所民警有因公牺牲的,有患高原病的,也有人因工作不能与亲人见最后一面的,但他们依然选择坚守。
“扎根雪域高原,我们就要守护雪域天路,保一方平安。”沈卫平说。
沱沱河站派出所是一个勇于挑战生命极限的优秀青年集体,这里现有警力22名,平均年龄31岁,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基层单位”、全国“公安楷模”等称号,正是他们默默守护着“生命禁区”。
不让独龙族孩子因贫失学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是云南独龙江地区的真实写照。
独龙江乡是云南最偏僻、艰苦的地区之一,从贡山县城到独龙江只有80多公里的山路,却要绕过700多个弯道。
2014年高黎贡山独龙江隧道贯通前,每年12月至来年6月大雪封住雪山垭口,独龙江乡就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
1952年,独龙江边境派出所进驻独龙江乡,守卫祖国1997平方公里国土和115公里长的边境线。
作为一名戍边民警,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独龙江乡边境派出所政治教导员苟国伟对独龙江乡的变化深有感触,“刚入驻时,方圆几十里内没有一所学校。”
2014年以来,边境派出所经过多方调研,出台了助力独龙族脱贫10条措施,优先招录123名独龙族护边员、40名独龙族边境专职辅警,直接助力163个家庭脱贫。“我们积极动员民警和家属充当独龙江特色产品的推销员,线上线下大力宣传独龙江草果、蜂蜜、民族工艺品等,让独龙江的农特产品走出去,让独龙族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苟国伟说。
注重产业扶贫的同时,派出所更加注重教育扶贫。过去,他们在独龙江乡最南端的马库村,创建了独龙江第一所学校马库警民小学。至今,爱心传递仍在继续。“我们的目标就是,有我们派出所在,就不会让独龙族孩子因贫困而失学。”苟国伟表示,派出所开展“大手牵小手”“1+1爱民助学”活动,每名民警联系帮助1至2名贫困学生。
在文化扶贫、医疗扶贫方面,党支部成立了党员服务队,组织党员开展下乡义诊、上门办证等活动,为独龙族纹面女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体检医疗服务。
正是因为这些举动付出,独龙江边境派出所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称号。
“半个世纪以来,8位同志为建设独龙江乡、守卫独龙江乡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最小的19岁,最大的也才24岁。”苟国伟说,多年来,一代代戍边民警驻扎祖国西南边陲,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用青春、热血践行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