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预防儿童溺水的“防护栏”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上广泛流传。视频中,一名女子手持一根长棍抽打两个男孩。原来事情的起因是,俩“熊孩子”私自下河游泳,幸亏被家长及时发现制止。对这一通严厉的教训,网友纷纷留言点赞:“打得好!”“想要一个同款妈妈!”暑假是溺水事故高发时期,家长务必看管好孩子,防止发生意外。(7月13日光明网)

  据媒体报道,进入7月已发生多起少年儿童溺水事件。3日,在江西省赣州市,一名9岁儿童在水上乐园溺亡;同日,在河南省南阳市,两名少年游泳时,一人被水流冲走,另一名孩子试图救援,两人均消失于水中;7日,在山西省永济市,6名学生黄河边玩耍失联,截至7月9日,当地已打捞出5名落水学生,均无生命体征。

  暑假来临,天气炎热,加之汛期降雨程度加大,溺水事件处于高发期。据权威部门统计,近年来溺水已成为中小学生意外伤亡的第一杀手。我国在14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原因中,溺水事故占57%。在儿童溺亡事故中,城乡差异明显,城市是17%,农村为83%,农村溺死儿童数量是城市的近5倍。一起起小学生溺亡事件,令人震惊、痛惜,也给各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广大家长敲响了安全警钟。

  教育部近年来多次下发通知,要求以农村学生、留守儿童等群体为重点,通过各种载体广泛宣传预防溺水安全常识和自救方式,增强学生的避险防灾、自救自护和科学救援能力。但从一些地方实际看,预防少年儿童溺水管控和防范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安全教育和防控能力还需要加强,防控和监管上还需要狠下功夫。

  一年一度的暑假开始了,孩子们的活动重心从学校回归到家庭,孩子们享受快乐假期的同时,暑期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重视儿童的安全,要的不是“亡羊补牢”,而是未雨绸缪。各级基层政府要把夏季防溺水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部署抓落实,完善预防溺水事故工作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工作预案,层层落实责任,构建乡镇、村(社区)、学校联动,上下互动的防控体系。加强对辖区内水坑、水塘、水沟、水库、河道等易发生溺水事故区域的警示,设立防溺水安全警示牌,建立安全防护栏,强化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的巡查监管,消除隐患,从源头杜绝溺水事故的发生。学校要做好安全防范教育,把安全知识融入课堂教育和日常管理,普及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学生掌握必要的游泳技巧、自护自救方法,组织老师深入村(社区)和学生家庭开展暑假防溺水家访活动,提高学生家长和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避免溺水事件的发生。

  防范少年儿童溺水,不仅仅是政府、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更是每个家庭的责任。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要切实履行起监管责任,加强孩子暑期防溺水安全监管,及时掌握孩子去向和户外活动情况,为孩子的生命安全筑牢防线。防溺水工作是一项事关孩子平安健康、家庭幸福、社会稳定的大事,有关职能部门、学校、社会和家庭都要积极行动起来,防患于未然,为孩子筑牢预防溺水的“防护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