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位边境警察的缉毒时刻
“蒙面英雄”“缉毒兵王”“00后”女警……日前,国家移民管理局举行“缉毒先锋”见面会,5位来自云南、广西边境缉毒一线的民警会聚北京,讲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缉毒故事。
“00后”女警的两枚军功章
作为一名“00后”女警,来自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边境管理支队易武边境检查站民警张迪,已经从事边境缉毒工作四年。
谈到第一次查获毒品,她记忆深刻。2018年7月,张迪刚分配到检查站不久,跟组长在查缉一辆客车时,一名男乘客眼神躲闪,“我注意到他的鞋子、裤子以及密码箱上有很多泥,询问时他也是支支吾吾,然后我就对他重点检查。”
检查中,张迪发现这名乘客箱子里的东西不多,却很重。
“我用组长教我的方法,拿出查缉工具对密码箱夹层进行检查,从里面夹出一些蓝色细小的碎片,闻起来并没有什么味道。”张迪说,她正准备把人放行时,旁边一直指导她的组长从后面拍了她一下,示意已经查到毒品,并迅速将嫌疑人控制起来。
事后,张迪得知,那种蓝色碎片是包装毒品的塑封袋。民警从密码箱的夹层里查获毒品3.2公斤。
经历这件事,她更加警醒自己,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查缉毒品的本领。两个月后,她对一辆快递车查验时,从其中27件茶叶中查获冰毒19公斤。
一个女孩从事缉毒工作,如果说父母不担心,那是假的。张迪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对进出边境地区的人员、车辆、货物实施24小时双向检查。公开查缉毒品,虽然不需要打入贩毒团伙当卧底,但也要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时刻面临危险。
每次上勤,她都要穿着重约15斤的防弹衣和头盔,无论酷暑还是寒冬。平均每天检查车辆800余辆、核查对比信息2000余条,努力从中发现蛛丝马迹。
张迪先后参与破获贩毒案件20余起,缴获毒品80余公斤。如今她的胸前已佩有两枚军功章。
“我相信我一定能在边境缉毒战场上做出一番成绩,证明我们‘00后’女生也能在缉毒战场建功立业。”张迪说。
不破案就永远不能放手
当天,一位皮肤黝黑,戴着墨镜、口罩,胸前挂满奖章的警官吸引了全场的目光。出于侦查工作及人身安全考虑,面对媒体他化名为“云警官”。
这位“云警官”是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缉毒的一名侦查员,长期在隐秘战线工作,他曾经历过高速公路的生死时速追逐、扮演过境外毒贩的送货“马仔”,亲眼看到过朝夕相处的战友为国捐躯……
“云警官”说,任何一次行动,无论计划多么周密,都会有意外发生,大家在电影里看到的惊险场景,只是现实中的冰山一角。
现场,想起自己的师父,“云警官”不禁哽咽。2011年,在一次抓捕在逃嫌疑人的案件中,他的师父与犯罪嫌疑人激烈搏斗,一同跌入湍急的排水渠,壮烈牺牲。
“当师父被打捞出来时,他的右手仍然紧紧抓着嫌疑人的手臂不放。”云警官说,师父经常告诉他,干缉毒工作,要有决心和勇气,不把案子破了,就永远不能放手。
不久前,他参与破获一起特大贩毒案,荣立个人一等功。
在这起案件中,“云警官”化妆成接运毒品的马仔前往边境一线,到达事先约定的接货地点时,三个彪形大汉开始对他搜身。
为了验证其身份真实性,这帮人交给“云警官”一个矿泉水瓶、几根吸管和一个指甲刀,让他现场制作吸毒工具。
“我用本地口音与他们一番周旋后,最终取得了毒贩的信任,成功接到55公斤毒品。”他说。
最终,这次行动打掉一个境内外勾结的贩毒团伙。
从事缉毒工作10多年,“云警官”先后参与侦破毒品案件75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51人,缴获各类毒品1.86吨。
希望天下无毒的心愿早日实现
“其实在我内心深处,最大的奖章是人民群众的认可。”作为见面会上获奖章最多的警官,云南德宏边境管理支队木康边境检查站民警郑兆瑞并不认为奖章越多越好,他希望自己再也不会因为缉毒得到新的奖章,“如果没有人贩毒吸毒了,我天下无毒的心愿就实现了。”
从侦查新兵到“缉毒明星”,郑兆瑞克服了闻到汽油就头晕的窘态,他钻车底、翻货物、卸轮胎……学习各种查缉实战技巧,了解毒贩藏匿和运送毒品的各种手法,通过多年积累实践,他摸索出“吸毒人员判定法”“货车查缉法”“体内藏毒研判法”等8种特色查缉战法,这些方法被编入云南总站公开查缉示范教科书《毒品查缉》教程中,成为同事追捧的“查缉宝典”。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郑兆瑞在一次公开查缉毒品过程中,他从一包掏空的螺丝钉内查获海洛因6公斤,这是国内第一起通过改造螺丝钉藏毒运毒的案件。
参加边境缉毒工作18年来,郑兆瑞屡立战功,累计参与查破毒品案件850余起,缴获各类毒品500余公斤,抓获毒贩457名,在原公安边防部队服役期间就有“缉毒兵王”的美誉。
不仅如此,郑兆瑞所在的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木康边境检查站曾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缉毒先锋站”荣誉称号,被誉为高原上不倒的“云岭雄关”。
虽然每天查缉工作很辛苦,但在郑兆瑞看来,当他们查获毒品,过往旅客隔着车窗对他们竖大拇指时,他无比感动和自豪。
自然村吸毒人员“零增长”
云南省普洱市西南与缅甸毗邻,东南与越南、老挝接壤,边境线长486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处于禁毒斗争的前沿阵地。
韩斌是云南普洱边境管理支队公信边境派出所民警,在边境禁毒工作中,他和同事主要通过在辖区开展边境巡逻、公开查缉、社会面管控等方式,打击毒品违法犯罪,同时进行禁毒宣传教育、乡村毒品问题综合治理等工作。
日常开展禁吸戒毒工作中,韩斌表示,他们首先走访排查,对村里每个吸毒人员都指定民警、辅警、村干部和吸毒人员家属一同进行帮扶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戒毒的信心和决心。同时,结合边境辖区少数民族群众多的特点,开展“法治宣传固边防”活动,将禁毒相关法律法规翻译成简短易记的少数民族语言,进村寨宣讲,引导辖区群众认清毒品危害、自觉抵制毒品侵袭。
据韩斌介绍,他们边境派出所辖区的一个自然村,曾经100多人的村子有近一半人吸毒。为了提高群众识毒、防毒、拒毒能力,韩斌和战友们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帮助这个村实现吸毒人员“零增长”。现在,这个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禁毒示范村,已经连续3年实现吸毒与贩毒案“零发生”。
此外,为打击辖区各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该支队持续加大对进出边境辖区可疑人员、车辆的盘查力度,坚决斩断辖区贩毒通道。今年上半年,该支队已缴获各类毒品1.3吨。
从警15年,韩斌参与查获毒品案件37起,缴获各类毒品201公斤,参与捣毁制贩毒窝点19个。
“目前,新型毒品贩运、物流快递运毒增多,贩毒交易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边境毒情形势依然复杂。”韩斌说。
拼尽全力阻止毒品内流
“如果我们的行动不够果决,毒贩开枪了,生死就在一瞬间。其实,像这种危险情况在缉毒工作中可谓家常便饭。”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边境管理支队执法调查队副队长黄日坦言。
发布会现场,他讲到一起“枪毒合流”的案件,在执法办案过程中,侦查员们遭遇的危险无时不在。
“那次,我们准备对一个贩毒团伙进行收网打击,但毒贩突然改变了交易地点,一下将我们原定的抓捕计划打乱。”黄日说,当时警方只掌握毒贩驾驶两辆车,对于毒品在哪辆车,车上分别有多少人,毒贩有没有武器,他们都不能精准掌握。
在截停第一辆车后,黄日和同事发现后排座的一名嫌犯正将手伸向后背,似乎在拿东西。危急时刻,他根本来不及思考,迅速和另一名队员牢牢控制住对方的手,然后顺势将他拖下车。随后,从嫌犯的后腰搜出一支已经上好膛并且装有消声器的军用手枪。
黄日说,在边境地区,他和战友们除了经常遇到毒贩持枪支、刀具等暴力抗法外,还经常遇到毒贩驾驶车辆闯关冲卡、艾滋病吸贩毒人员抓挠咬伤、野外蹲守被马蜂毒蛇袭击等各种生死考验。
崇左市是广西陆地边境线最长的城市,也是中国通往东盟的陆路通道,打击境外毒品内流任务艰巨。
“但是,我们加入这条战线,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哪怕拼尽全力,也要阻止毒品内流。”黄日说。
在一线从事边境缉毒工作17年来,他先后参与侦破毒品案件250余起,打掉跨国贩毒团伙25个,缴获各类毒品300多公斤。
在戍边缉毒战场上,总有一群人披星戴月,像一只只猎鹰注视着边境线上的一举一动,守卫祖国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