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志添:“火焰蓝”逆行24载
一袭“火焰蓝”,不高的个子却时刻保持挺拔的身姿;白色大檐帽下,黝黑的脸庞透露着坚毅的眼神,这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志添。
张志添出生于1980年,1997年入伍,199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湛江支队工农站站长助理。
入伍24年来,张志添兢兢业业,一心为民,共参与救援4000余次,疏散抢救群众1000余人,挽救经济损失数亿元。今年以来,张志添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践行为群众办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展现出共产党员不平凡的勇毅担当,在新时代消防救援事业新征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张志添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10次,曾获“中国好人”“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广东省道德模范提名奖”等。
6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表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决定》正式发布,张志添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获奖后,张志添激动地说:“这荣誉不是我个人的,属于我们所有消防员。这是对我们基层一线消防员工作的充分肯定和莫大鼓励,也是对我们全体消防指战员的最高慰问、最高褒奖。”
当兵就要当尖兵
到离战场最近的地方去
张志添生长于福建漳州的大山里,从小放牛砍柴、开荒种地,吃苦的事情一件也没落下。1997年12月,17岁的张志添应征入伍。从走出大山那一刻起,他便立下了“当兵就要当尖兵”的志向。
刚入伍时,由于个头不高,张志添被分配当通信兵。他心里不服气:“不能与敌人正面对决,怎么能算一个真正的兵?怎么能保护好老百姓?”于是,他狠下一股劲,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坚持早操10公里长跑、100个单杠、100个双杠,把自己练得“上台阶要用手撑,吃饭手都在抖”。
一年后,张志添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他主动申请加入消防救援队伍。当时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进入消防队伍,他毅然答道:“因为消防员离战场更近,离火场最近,能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
谈起进消防队伍后的第一次抢险救援,张志添印象深刻。当时,一个服装批发市场着火,张志添打起十二分精神抢险,却由于经验不足,不知该如何下手。此后,张志添更加勤学苦练。知识不够,他就用千百次的实践经验来弥补;技能不强,他就用双手和汗水去磨炼。天道酬勤,凭着不怕吃苦的劲头和日夜不辍的韧性,张志添实现了从消防“菜鸟”到业务尖子的成长进化,成为了消防救援队伍的业务标兵。
张志添深知,消防救援队伍“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做一名消防员,便是“24小时执勤备战,365天枕戈待旦”,必须练就真本领、硬作风。对所有的车辆装备,张志添了如指掌、驾轻就熟。改制转隶后,为了应对“全灾种”救援任务,张志添到香港等地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取得了危化品事故处置、舟艇驾驶、急流救生、绳索救援、院前急救等7个资格证书,成为素质全面的灭火救援能手。
自身战斗力得到提升,张志添清楚,单兵作战,战斗力始终有限,在重大险情面前,集体的力量才是制胜的关键。
于是,张志添着力与队伍共生共长,用自己这个“刀尖子”把队伍锻造成“尖刀子”。看到队伍里的新人,他总是想起当年的自己,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去帮助年轻人更快成长。在张志添的带领下,队伍里你追我赶,先后26次在全省消防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
24年来,张志添手把手帮带出班长骨干200余人、新消防员1000余人,所在单位获评“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消防部队示范单位”“全省消防救援队伍标兵单位”等荣誉,1人荣立一等功、7人荣立二等功、52人次荣立三等功。
用生命赴使命
以血肉之躯与死神较量
18岁那年的入党申请书,张志添写道:“中国共产党党员勇挑重担,永远为了老百姓。”在这之后的23年里,他一直用这句话检视自己、激励自己。这份承诺,也让他在此后的每一次救援中都无所畏惧。
20余年来,张志添平均每年要参与200多场抢险救援,是队内公认的“消防铁教头,驻地守夜人”。每逢紧急任务,张志添总是冲锋在前:“做一名消防员,就应该在危难时刻冲得上、生死关头豁得出,这是我们义无反顾的抉择。”
2015年10月4日,台风“彩虹”席卷湛江,最高风力达18级,整个城市一片狼藉。
当时,湛江霞山区富多煤气公司3个液化石油气储罐大面积泄漏,1公里外都能听到刺耳的泄漏声,罐区弥漫着刺鼻的气味。情况万分危急,附近村庄工厂数万名群众全部紧急疏散。更为严峻的是,周边还有10多家危化企业,泄漏的3个球罐顶上喷射出的气柱有四五米高,哪怕一个雷击、一点火星、一丝静电,都有可能引发连环爆炸。
生死存亡的关头,必须有人挺身而出。此时,张志添响亮回答:“我是老党员,我上!”
球罐的检查梯被吹断,凭着一张竹梯和一条安全绳,张志添携带器材,顶着狂风暴雨徒手攀登。他被大风吹得东摇西摆,爬一节滑一节,滑一节爬一节,短短20米,足足用了半个多小时。
终于登上罐顶后,强劲的气柱在耳边呼啸,张志添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泄漏口高压气体疯狂喷射,张志添多次尝试堵漏都失败了。他没有灰心,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哪怕是牺牲自己,哪怕是回不去了,也要把泄漏口堵住!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反复摸索中,张志添用杠杆压住木塞,边锤边压,一锤、十锤、一百锤……终于将木塞锤进泄漏口,3号、2号、1号罐相继封堵。
爬过人生中最长的20米,经过4个小时的鏖战,爆炸危机终于解除,张志添却由于虚脱晕倒被送往医院。
事后有人问他,当时不害怕吗?张志添回答,不害怕是假的,但他想到更多的是群众的安全。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使命、消防员的使命推动着他一往直前——即便是血肉之躯,也拥有与死神较量的勇气。
霞山堵漏只是张志添出生入死的一个剪影。在危难面前,他曾无数次逆行——
2008年,湛江廉江市一居民楼发生火灾,他只身深入火场救下5名被困人员,他清楚地记得,当时楼里的温度高到连拖鞋都被融化了。
2013年,湛江开发区一公司发生氨气泄漏,他带领攻坚组成功关闭泄漏阀门,避免了爆炸事故。
同年吴川发生特大洪灾,张志添巧用轮胎和木板制作“救生舟”,成功救出15名被困群众。
2015年,湛江雷州市一商住小区发生大火,楼道全部被烟堵住。他驾驶78米高的云梯车,救出60余名被困群众。
……
“家人围坐、灯火可亲”是他作为普通人的平凡向往,但系于职责,每当警铃响起,他总是义无反顾、赴汤蹈火。“为了人民,我可以牺牲一切”是张志添在一次请战书上作出的庄严承诺。他如是说,也如是做。
用青春诠释大爱
驻地就是故乡,群众就是亲人
“我们消防员的手,一手握住的是专业技能,一手握住的是为民深情。双手合力,才能完成救援使命,守护入党初心。”在一次演讲中,张志添对台下的观众说道。
对张志添而言,驻地就是他的故乡,群众就是他的亲人。
身为农家子弟,张志添一贯省吃俭用,甚至有点“抠门”,一双几百块钱的篮球鞋盯了好久也不舍得买,仅有的一套西装还是结婚时哥哥送的。但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却“一改本性”,非常大方。
近年来,张志添进行助残、助学、扶贫等,捐款累计5万余元。他怀着对百姓的朴素情感,从未改变、日久弥深。在敬老院,有他照料孤寡老人的场景;在中小学,有他助学的身影;在旱灾季,有他为民送水的足迹。张志添说:“自己拥有的已经够多了,想为需要帮助的人做点什么,希望他们能过得更好。”
2020年2月13日深夜,湛江坡头区下屋坡村一座房子着火,张志添和队友们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救援行动开始前,张志添叮嘱每名队员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逐一检查防护装备的密闭性。经过20多分钟的紧张战斗,张志添带领队员成功控制火情,安全转移屋内两个煤气瓶,未造成人员伤亡。救援结束后,张志添组织队员对车辆、人员、装备进行全面洗消,确保入室前的绝对安全。
“对于工作,战友们给我打了90分,我问心无愧;但是,对于家庭来说,我只能给自己打59分。”在张志添心里,对群众的爱有多深,对父母妻儿的歉疚就有多深。
2006年,接到父亲病危通知,他匆忙返乡探望,途中却收到了父亲去世的噩耗,他在车上泣不成声。3个月后,母亲病危,他本应在床前尽孝,却也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这成了他永远的痛。对于妻儿,他同样愧疚,结婚没有婚礼,婚后1天便紧急重返战斗岗位;儿子出生没有在身边,也没有满月酒。一直到2013年,爱人和6岁的儿子才从福建老家来湛江随军团圆。
24载淬火成钢,张志添用斗志豪情和无悔青春谱写了生命赞歌,在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质朴初心。关于未来,张志添斩钉截铁地说道:“我是全国17万指战员的一分子,是钮在基层一线的一颗‘螺丝钉’。只要在岗一分钟,我就会铆足劲钻下去。只要心脏还能跳动,我就将逆火而行,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