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学专家谈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道路探索
筚路蓝缕辉煌路 千秋伟业再启程
——法学专家谈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道路探索
本报讯(记者王国升 王蓉)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近日,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以下简称“董老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道路探索座谈会”在京举行。立足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围绕“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道路探索”这一主题,来自董老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天津财经大学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我国法治建设的辉煌成就与历史经验。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我们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董老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甘藏春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结合中国实际,经过艰辛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法治体系,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
“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创新;新中国诞生,地方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是创新……通过修改宪法,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确立为宪法原则是创新……”讲到建党以来,我国法治建设道路上探索的宝贵经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海年教授列举道。
刘海年认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董必武同志探索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作出的根本贡献。”数十年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同志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不懈用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以思想理论建设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领导华北人民政府制定了200多项涵盖社会治理各层面和各领域的规章制度;新中国建立后,组织领导了多项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如参与起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提出“依法办事是进一步加强法制的中心环节”,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积极推进法律科学研究,创建法学研究学术团体和法学研究刊物,推动法律理论的研究……
甘藏春表示,我们党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特别是,2020年11月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创新发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核心命题的法治理论和法学理论,体现了21世纪中国法学理论的时代精神。”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蒋立山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赵晓耕教授认为,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史料是法学研究的富矿。“值得我们研究、关注、肯定的东西很多。”通过系统研究、分析根据地史料,能够对革命传统法治有进一步的了解,还能以古鉴今。
赵晓耕举例,中国共产党在创立与革命之初,就具有法治思想的良好根基。比如,党的历史上曾有两份重要的文件,一份是1947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另一份是1949年4月以解放军总部的名义公布的八条《布告》(又称《约法八章》)。以上两份文件在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和落实。
中华法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马小红主张对中国古代法进行重新解读。她认为,重新解读中国古代法,寻求法治发展的传统动力,找回近代以来久违的对传统法的自信,在“会通”中接续古今,就能在当今的依法治国中盘活古人留给我们的丰厚的法文化遗产。
天津财经大学教授侯欣一则从李大钊同志的生平、革命事迹谈起,详述了其法治观点及其对中国法治建设成就的深远影响。
我们党历来重视法治建设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教授刘素华认为,1921年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是第一部党内法规,规定了党的政治纲领、政治目标、组织原则和当时的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在自己的纲领文件中开宗明义确立了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鲜明写下“工人阶级”“无产阶级”这些字句。尽管处于初创阶段,但奠定了我们党的前进方向和基石。
“党纲确定的是我党初心和使命,更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指引下,坚定地走中国革命的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保证中国国家治理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思想根基所在。”刘素华在发言中说。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封丽霞教授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启示角度切入,探讨了高质量的立法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避免各部门之间立法冲突等理论前沿问题。她认为,推进国家治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需要高质量的立法,以减少法律法规内部的冲突,才能充分发挥法律制度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更好满足新时代我们国家治理实践的各项需求。
法学专家学者在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道路的探索经验时一致认为,中国法治的变化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百年来的法治道路探索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法治实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